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夏墟发现绿松石龙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7 | 阅读:5025次

夏墟发现的绿松石龙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之一,为研究夏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绿松石龙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30年),该遗址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夏朝晚期都城。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夏墟发现绿松石龙

1. 器物特征与工艺技术

绿松石龙全长约70厘米,由2000余片细小绿松石片拼接而成,每片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呈蜷曲状,头部有突出的吻部和菱形眼眶,龙身饰有鳞纹图案。其制作工艺涉及绿松石的切割、打磨、钻孔及粘合技术,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玉石加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龙形器下方发现一具贵族骨骸,推测可能是祭祀或身份象征的配套葬仪。

2. 文化象征与历史意义

绿松石龙是迄今中国早期龙形器的最高等级实物,印证了夏代已存在成熟的龙图腾崇拜。《左传》等文献记载夏族以龙为王室象征,此发现与之形成互证。龙形器可能用于宗教祭祀或政治仪式,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同时,绿松石作为一种稀有材料,其远距离贸易线索(可能源自湖北郧阳或新疆哈密)也揭示了夏代的跨区域交流网络。

3. 考古学争议与学术讨论

关于二里头文化是否属于夏朝仍存争议。部分学者通过碳十四测年认为其年代与文献记载的夏纪年吻合,但缺乏直接文字证据。绿松石龙的发现强化了二里头作为都城的论断,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可能属于早商文化。此外,龙形器与红山文化玉龙、陶寺遗址龙盘的关联性,反映了史前龙崇拜的演变过程。

4. 延伸知识:夏墟考古背景

二里头遗址已发现宫殿基址、青铜作坊、贵族墓葬群等遗迹,出土青铜爵、牙璋等重要礼器。绿松石作坊的发现表明此地存在专业化手工业分工。与《尚书·禹贡》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豫西、晋南)高度重合,为探索“夏商分界”问题提供了关键坐标。

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夏代物质文化的空白,更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理解。未来通过科技检测(如微量元素分析、残留物检测)或能进一步揭示其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文章标签:绿松

上一篇:扬州十日惨案 | 下一篇:大盂鼎铭记康王训

盘庚迁都固国基

夏商盘庚

盘庚迁都是商朝中期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约发生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作为商朝第20位君主,盘庚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一带)迁徙至殷(今河南安阳)

妺喜亡夏倾国色

夏商妺喜

"妺喜亡夏倾国色"这一典故源自先秦文献《国语·晋语》和《竹书纪年》等史料,记述了夏朝末代君主桀的妃子妺喜与夏亡国间的传说关联。从史学角度考证,需

夏墟发现绿松石龙

夏商

夏墟发现的绿松石龙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之一,为研究夏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绿松石龙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

夏朝设立司农掌粮

夏商甲骨文

关于夏朝设立“司农掌粮”的官职,目前缺乏直接的考古或文献证据支持。根据现存史料和学界研究,以下几点需要厘清:1. 夏朝官职记载的局限性 传世文献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