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魏国的屯田制度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1 | 阅读:5254次
历史人物 ► 屯田制

魏国屯田制度是曹魏政权为恢复生产、解决军粮供应而推行的重大经济政策,主要实施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约196—265年)。这一制度在战乱频仍、人口锐减的背景下,通过组织军民垦荒耕种,显著提升了农业产能,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及历史细节:

魏国的屯田制度

一、制度起源与背景

1. 历史渊源:屯追溯至汉代边疆屯戍,但曹魏首次将其系统化。建安元年(196年),枣祗、韩浩曹操建议"分田之术",受汉武帝西域屯田启发。

2. 现实需求:黄巾之乱后中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洛阳周边仅存三百余户。军队缺粮出现"军人仰食桑椹"(《魏书》记载)。

二、组织形式与分类

1. 民屯体系

- 管理机构:中央设大司农,地方设典农中郎将(郡级)、典农校尉(县级),独立于郡县行政体系。

- 生产者称"屯田客",多为流民或强制迁移人口。建安初年许下屯田招募流民达数万。

- 分成制:官牛者官六民四,私牛者对分(《晋书·食货志》载)。

2. 军屯制度

- 兵士"且耕且守",邓艾在淮河流域"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三国志·邓艾传》)。

- 特殊机构:孙权在江淮设"佃兵",但魏国军屯规模更大,尤以淮南、陇右为要。

三、地理分布与规模

核心区:许昌、洛阳、邺城构成的"三都"经济圈

战略区:皖城(今安徽潜山)、芍陂(淮河南岸)等军事前沿

曹丕时淮北屯田达二万顷,至魏末全国军屯岁收约五百万斛

四、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1. 积极影响

- 经济复苏:20年内中原谷物价格从"斛五十万钱"降至"斛五钱"(《晋书》)。

- 军事保障:司马懿攻公孙渊时,幽州屯田供应远征军粮。

- 技术推广:推广区种法、代田法等精耕技术。

2. 制度弊端

- 屯田客实际沦为农奴,咸熙元年(264年)诏令废除民屯反映阶级矛盾

- 后期剥削加重,屯田民逃亡事件频发,如正始年间淮南军屯"士卒亡者过半"

五、后续演变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颁占田制后,屯田逐渐被课田制取代,但边境军屯仍存。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中可见其制度遗产。这一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置屯田令》)的战略目标,其管理经验为后世中央集权王朝的农林管理提供了重要范式。

文章标签:屯田制度

上一篇: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 | 下一篇:周玘三定江南乱

诸葛瑾东吴谋大局

三国诸葛瑾

诸葛瑾作为东吴重要谋臣,其政治和军事策略对孙吴政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历史贡献与角色定位: 一、奠定孙吴外交基础的核心人物

鲁肃的外交智慧

三国鲁肃

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政权的重要谋士和外交家,其外交智慧在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以战略眼光长远、务实灵活著称,其外交策略主要体现

魏国的屯田制度

三国屯田制

魏国的屯田制度是曹魏政权为恢复生产、解决军粮供应而推行的重大经济政策,主要实施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约196—265年)。这一制度在战乱频仍、人口锐

司马家族的崛起

三国司马懿

司马家族的崛起始于三国时期,其核心人物司马懿通过政治谋略与军事才能逐步掌握曹魏政权,最终由其子孙完成晋朝的建立。以下是司马氏崛起的几个关键阶

魏国的屯田制度

三国屯田制

魏国的屯田制度是曹魏政权为恢复生产、解决军粮供应而推行的重大经济政策,主要实施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约196—265年)。这一制度在战乱频仍、人口锐

汉代屯田制的实施成效

汉朝屯田制

汉代屯田制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边疆军事补给、巩固边疆防御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其主要成效可从军事、经济、社会及长期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1. 军事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