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䜣辛酉政变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1 | 阅读:6000次历史人物 ► 辛酉政变
奕䜣(恭亲王)主导的辛酉政变(1861年)是晚清政治格局变动的关键事件,标志着慈禧太后与奕䜣联团战胜肃顺等顾命大臣,确立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政变背景
1. 咸丰帝驾崩与权力真空: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次年8月病逝,临终前任命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
2. 两宫太后与奕䜣的联合:慈安太后(东太后)和慈禧太后(西太后)对肃顺集团独揽大权不满,秘密联络留守北京的奕䜣。奕䜣因在《北京条约》谈判中展现外交能力,且被排除在顾命集团之外,成为反肃顺势力的核心。
二、政变过程
1. 热河与北京的博弈:奕䜣以奔丧为名突破肃顺阻拦,在热河与两宫太后密谋,确定"回銮北京"为政变契机。肃顺等人轻视慈禧的政治手腕,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2. 关键日期与行动:
- 11月1日:两宫太后携幼帝抵京,立即召见奕䜣等人。
- 11月2日:发布预先拟定的谕旨,以"专擅跋扈"罪名逮捕载垣、端华。
- 11月3日:肃顺在密云被醇郡王奕譞擒获。
- 11月8日:肃顺被处斩,载垣、端华赐自尽,其余五大臣革职。
三、政变后的权力重组
1. 垂帘听政制度确立:11月11日颁布《垂帘章程》,规定重要政务需经太后批阅,奏章先呈太后过目后交议政王(奕䜣)处理,形成"太后—奕䜣"二元权力结构。
2. 奕䜣的短暂辉煌:奕䜣获封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权倾朝野。其主导的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由此展开,但1874年后因与慈禧矛盾逐渐失势。
四、历史影响与深层分析
1. 晚清统治模式的转型:打破清朝"后宫不得干政"祖制,慈禧通过垂帘听政实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1861-1908)。
2. 保守派与改革派的较量:肃顺集团代表传统满洲权贵,主张强硬对外政策;奕䜣-慈禧联盟倾向务实外交,政变为洋务运动扫除障碍。
3. 满汉权力再平衡:肃顺曾推重用汉人政策(如举荐曾国藩),政变后湘淮集团继续壮大,清朝统治基础逐渐向汉族督抚倾斜。
政变中奕䜣利用慈禧的宫廷权威打击政敌,却低估了其政治野心。1865年慈禧即以"目无君上"罪名削其议政王头衔,这种合作与制衡的微妙关系贯穿同光两朝。从更长时段看,辛酉政变既是统治集团内斗,也是清廷面对西方冲击的被动调适,其确立的权力结构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
文章标签: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