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音乐器具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19 | 阅读:7947次历史人物 ► 长安
西周时期的音乐器具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完善与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以下是西周时期常见的音乐器具及其相关特点:
1. 编钟
编钟是西周最具代表性的青铜乐器,由大小不同的钟组合而成,按音高顺序悬挂于架上。西周编钟多为甬钟,顶部有甬(柄),钟体饰有夔龙纹、云雷纹等。其音律体系已较为成熟,常以八件为一组,代表“八音”中的“金”类乐器。陕西宝鸡出土的柞钟和中义钟是典型实物,证明西周已掌握十二律中的部分音阶。
2. 磬
石质打击乐器,多为石灰岩或大理石制成,形制上分为特磬(单个)和编磬(成组)。西周磬体较商代更规整,表面磨光,悬挂演奏。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编磬显示其与编钟合奏的礼乐功能,体现“金石之声”的庄重感。
3. 铙
商末周初流行的青铜打击乐器,形似倒置的钟,柄部中空。西周早期铙多用于军乐或祭祀,后逐渐演变为甬钟。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兽面纹铙是典型代表。
4. 鼓
西周鼓多为木质,蒙兽皮,但因易朽存世较少。青铜鼓座(如湖北崇阳出土的商周之际铜鼓)可能用于固定皮鼓。文献记载的“鼍鼓”以鳄鱼皮蒙制,用于重大仪式。
5. 琴瑟
考古尚未发现西周琴瑟实物,但《诗经》中多次提及“琴瑟友之”,推测此时已有七弦琴和二十五弦瑟的雏形,属丝类乐器,用于贵族宴飨。
6. 埙
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西周埙继承商代形制,多为卵形,三至五音孔。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西周埙证明其持续使用。
7. 籥
竹制管乐器,形似排箫的前身。《周礼》记载其为雅舞伴奏乐器,可能由多根竹管捆绑而成,属“八音”中的“竹”类。
8. 敔
木制虎形乐器,背部有锯齿,用木棒刮奏以终结乐段,见于《周礼》记载,体现西周音乐的程式化特征。
扩展知识:
西周乐器与礼制紧密结合,按等级严格使用。《周礼·春官》记载“金石之乐”为天子专属,诸侯可用鼓磬。音乐器具的材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对应“八音”分类,反映了周人“以乐致和”的思想。编钟铭文常记载作器目的、年代及乐律名称,为研究西周音律提供珍贵资料。此外,西周晚期出现的“虢季编钟”表明音域扩展至三个八度以上,标志音乐技术的进步。乐器纹饰中的兽面、凤鸟等图案兼具宗教与审美意义,体现了“器以藏礼”的青铜文化内涵。
文章标签:音乐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