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18 | 阅读:2045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堪称西周金文的典范之作。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铭文内容与历史背景

铭文记载周宣王为振兴王室,册命重臣毛公(姒姓,与王室同宗)总领朝廷政务,赋予其颁布政令、管理官员等大权,同时告诫毛公要勤政忧民。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 追溯历史:追述文王、武王之艰,强调君臣同心的重要性。

2. 册命仪式:详述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包括赐予秬鬯(祭祀用酒)、玉器等象征权力的器物。

3. 政治训诫:要求毛公以先王为鉴,革除弊政,并警示“勿壅律庶民”(不可阻塞民意)。

文字与书法价值

铭文采用典范的西周大篆,字体端庄匀称,笔划圆润厚重,布局严谨。其内容以四言为主,夹杂散文句式,文风古朴,与《尚书》中的周书风格相近。文中“王若曰”等套语,成为后世官方文书的滥觞。

发现与流传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经陈介祺端方等收藏家递藏,抗战期间险被日军掠走,现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其铭文拓片自晚清以来广泛流传,推动金石学与古文字学研究。

历史意义

1. 政治制度:反映西周中晚期王室倚重宗亲重臣、试图强化中央集权的史实。

2. 语言文字:为研究西周官制、礼仪及语法提供第一手资料,如“执小大楚赋”印证了《周礼》赋税制度。

3. 文化传承:铭文中的“敬天命”“保乂王家”等思想,体现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

扩展知识

毛公鼎与散氏盘、大盂鼎并称“晚清三大青铜器”,其铭文与《诗经》《尚书》可互证。王国维曾据其考证“共和行政”史实,郭沫若则通过铭文中的月相用语推进了西周断代研究。1980年代陕西省新发现的吴虎鼎铭文,内容与毛公鼎存在承袭关系,进一步印证了西周册命制度的延续性。

文章标签:毛公鼎铭文

上一篇:孔甲乱夏德衰微 | 下一篇:夫差亡国悔杀胥

周厉王暴政失国

西周周公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代君主,生活于公元前9世纪。《史记·周本纪》等史料记载,其统治因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导致君主权力瓦解,成为中国早期历史上罕见的“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西周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

周与楚蛮长期战争

西周周朝

周朝与楚国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历史进程。根据《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这场冲突贯穿西周至春秋战国数百年,其本

西周末年天灾频发

西周墨子

西周末年(约公元前9世纪末至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灾与人祸交织的动荡时期,史籍中对此有多处记载。根据《诗经》《竹书纪年》等文献,这一时期自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西周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

共和行政代王摄政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国人暴动驱逐后(公元前841年),至周宣王即位前(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事件标志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