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晁补之苏门学士才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5874次
历史人物 ► 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是苏轼门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群体成员。关于其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可从以下多维度展开:

晁补之苏门学士才

一、师承关系与苏门特质

晁补之17岁随父至杭州谒见苏轼,以《七述》一文获苏轼赏识,称其"博辩隽伟,绝人远甚"。苏门学士群体特点有三:

1. 文学上反对西昆体浮风;

2. 思想上兼融儒释道;

3. 创作上主张"辞达",强调个性表达。晁补之词风既得苏轼豪放之神,又保持个人清峻特色,如《摸鱼儿·东皋寓居》体现的隐逸情怀。

二、文学成就多维呈现

1. 词作方面:今存170余首,题材突破传统闺怨。其《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开创"贬谪词"新类型,"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直抒政治挫折感。

2. 散文创作:继承韩柳古文传统,《新城游北山记》等山水游记生动传神,被《宋史》评为"温润典缛,凌丽奇卓"。

3. 诗歌理论:提出"诗以气为主"的主张,其《石远叔集序》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象。

三、仕途经历与文学互动

元祐年间任秘书省正字,后因党争贬监处州酒税。特殊经历促使其文学呈现三个阶段变化:

1. 早期(1086前)多唱和之作;

2. 中期(1086-1094)发展出沉郁风格;

3. 晚期(1094后)转向淡远,如《行香子·归鸟翩翩》体现老庄思想。

四、学术贡献与历史评价

除文学外,晁补之还著有《鸡肋集》70卷,《晁氏琴趣外篇》6卷。其考据学著作《续楚辞》20卷、《变离》20卷系统研究楚辞传统。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特別推崇其乐府诗"凌厉奇崛,自成一家"。

五、文化影响与后世接受

明代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将其与晏殊、欧阳修并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其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骋。"当代学者王水照认为,晁词中体现的"屈传统"与"庄精神",构成了宋代士大夫文学的重要精神维度。

作为北宋文学转型期的关键人物,晁补之的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苏门文学的内涵,其将个人命运与文学表达深度结合的方式,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史的重要个案。现代学界对其"诗词文兼擅"的全才型创作持续保持研究热度,仅2000-2020年间就有相关论文170余篇,可见其持久的学术生命力。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十国割据政权的兴衰图谱 | 下一篇:画家黄公望传奇

宋人纺织业发展

宋朝宋朝

宋代是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成就体现在技术革新、产业规模、贸易流通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1. 技术革新与生产工具进步 宋代纺织业在技术

南宋水军与采石矶之战

宋朝刘锜

南宋水军与采石矶之战是宋金战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战役,发生于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此次战役以南宋水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南宋

毕昇活字印千秋

宋朝毕昇

“毕昇活字印千秋”这一标题高度概括了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文明的深远影响。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的记载,毕昇于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他以编纂《资治通鉴》闻名于世,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对中国

晁补之苏门学士才

宋朝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是苏轼门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群体成员。关于

晁补之诗文大家

宋朝晁补之

晁补之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以下是一篇长约1000字的介绍性文章:晁补之(1053-1110年)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书画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