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实笏击叛臣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8 | 阅读:4450次历史人物 ► 段秀实
段秀实笏击叛臣是唐代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期间,体现了段秀实作为忠臣的刚烈气节。以下是事件的详细经过、背景及其深层意义:
一、背景与起因
1. 泾原兵变爆发
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赴中原平叛,途经长安时因赏赐微薄引发兵变。叛军攻入京师,拥立前幽州节度使朱泚为帝,国号“秦”(后改“汉”),史称“朱泚之乱”。
2. 段秀实的处境
段秀实原任泾州刺史,因得罪权臣卢杞被贬为司农卿。朱泚为笼络人心,胁迫段秀实参与伪政权。段秀实表面合作,暗中联络旧部,策划反击。
二、笏击事件经过
1. 朝堂上的谋划
段秀实假意赞同朱泚称帝,乘机参加叛军议事。784年某日,朱泚召集会议商讨进攻唐德宗逃亡地奉天(今陕西乾县)的计划。
2. 舍命一击
议事中段秀实突然夺走同座官员的象牙笏板,猛击朱泚头部,怒斥:“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击中朱泚前额,鲜血淋漓。因事发突然,朱泚狼狈逃窜。
3. 壮烈殉国
叛军蜂拥而上,段秀实害,终年六十五岁。临终高呼:“汝曹勿从贼,各宁灭族乎!”试图唤醒叛军良知。
三、历史意义与评价
1. 震慑叛军
事件导致朱泚推迟进攻奉天近一个月,为唐廷调兵勤王赢得时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如秀实,可谓仁者之勇矣。”
2. 忠烈典范
段秀实死后追赠太尉,谥号“忠烈”。柳宗元撰《段太尉逸事状》详述其生平,北宋时更被列入《十七史百将传》。
3. 笏板的象征
笏板为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朝议时记录用的手板。段秀实用文官器物行武将之事,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其“文死谏”的极致表现。
四、延伸知识
泾原兵变深层原因:反映安史之乱后藩镇与中央的矛盾,以及府兵制崩溃后军阀化的恶果。
唐德宗应对失误:德宗初期急于削藩引发连锁叛乱,后转为姑息政策,埋下晚唐藩镇割据隐患。
同时期对比:颜真卿同年被叛军烈所害,二人并称“颜段双忠”,成为儒学臣节观的具象化体现。
段秀实的行为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斗争,成为儒家“舍生取义”价值观的实践范例。其事迹在《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专传,明代《丹心录》等戏曲更将其艺术化传播。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杨素平叛岭南俚帅之乱 | 下一篇:后唐与后梁的政权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