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始末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6290次历史人物 ► 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始末
背景与起因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源于对上党地区的争夺。公元前262年,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上党太守冯亭却私自降赵,意图拉赵国对抗秦国。赵国接受上党,触怒秦国,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赵,拉开长平之战的序幕。
前期对峙与廉颇的防御策略
赵国名将廉颇初期采取守势,在空仓岭-丹河一线构筑三道防线。秦军攻势凌厉,突破赵军前两道防线,廉颇退守丹河东岸,依托壁垒固守。两军对峙三年,赵国补给困难,国内经济压力巨大;秦国则通过巴蜀和关中粮道维持后勤。赵孝成王不满廉颇的消耗战,加之秦国施行,散布“秦军惧怕赵括”的谣言,促使赵国以赵括替换廉臻。
赵括出击与秦军反制
赵括缺乏实战经验,主张主动进攻。他率军渡过丹河攻击秦军,秦将白起佯败后撤,诱赵军深入,同时派奇兵切断赵军退路。秦军以两万五千人迂回至赵军后方,五千骑兵分割赵军为两部,彻底包围赵军。赵括被迫筑垒坚守,等待援兵,但赵国援军被秦军阻截。
决战与赵军覆灭
被围46天后,赵军粮尽,士兵甚至“易子而食”。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杀,赵军剩余40余万人投降。白起为杜绝后患,仅释放240名年幼士兵回国,其余降卒全部坑杀(一说部分被编入秦军)。此战赵国丧失精锐,元气大伤。
后续影响
1. 赵国国力崩溃:长平之战后赵国成年男子损失过半,再无能力单独抗秦。
2. 白起之死:白起主张乘胜灭赵,但秦相范雎妒忌其功,建议撤军。后白起被逼自尽。
3. 统一进程加速:此役奠定秦国统一基础,六国失去合纵抗秦的实力。
4. 战术启示:白起“围歼战”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典范,赵括则成为“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
补充史实
上党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占上党后可直接威慑邯郸。
秦国动员河内郡15岁以上男子参战,实行“全民战争”。
考古发现长平战场遗址(今山西高平)有大量尸骨坑与兵器遗存,印证惨烈战况。
《史记》记载赵括“读父书而不知合变”,其父赵奢曾预言赵括必败。
长平之战是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的战役之一,其残酷性深刻影响了战国格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