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长平之战的惨烈经过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5230次
历史人物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惨烈程度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罕见。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籍记载的史实分析:

长平之战的惨烈经过

1. 战争背景与起因

上党之争秦昭襄王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拒绝降秦,转投赵国,引发秦赵直接冲突。

战略意义:上党地处太行山区,控制此地将威胁秦国东进。赵孝成王纳上党之举,实为与秦争夺战略缓冲区。

2. 战役阶段与战术演变

初期对峙:秦将王龁攻占上党,赵将廉颇筑垒防守,依托长平地形(今山西高平西北)建立三道防线,秦军久攻不下。

赵国换将:秦施散布“廉颇怯战”谣言,赵王以赵括代廉颇。秦王则秘密启用白起为统帅,并增兵封锁战场。

决战阶段:赵括主动出击,白起佯败诱敌,派奇兵切断赵军退路并分断其部队。秦昭襄王亲征河东,征发河内15岁以上男子参战,形成“围而不攻”的消耗战。

3. 战争惨烈性体现

包围战与饥饿战术:赵军被围46天,粮尽后出现“阴相杀食”的记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军筑壁垒隔绝救援,赵军突围失败。

屠杀规模:赵括战死后,40余万赵军投降。白起以“赵卒反复”为由,仅放归240名幼卒,余者尽数坑杀(考古发现部分尸骨坑证实屠杀存在争议,可能为战场死亡堆积)。

战略后果:赵国丧失45万青壮年,秦国虽胜但伤亡“过半”(约20万),为战国史上最惨重的歼灭战。

4. 历史争议与延伸考据

屠杀细节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坑杀”可能含活埋与战场处决混合行为,赵军实际死亡数字或因史料夸大需考辨。

外交博弈:战前赵国拒绝割地求和,战后六国因恐惧加速“合纵”,间接促成秦统一时间推迟数十年。

军事技术:秦军兵优势与赵军车骑部队的失效,反映战国晚期军事装备变革。

此战彻底改变战国格局,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其残酷性亦成为古代战争的重要反思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穆王西行传说考 | 下一篇:蒙恬北筑长城

平原君毛遂自荐盟

春秋战国合纵

平原君毛遂自荐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外交才能,也成为后世“毛遂自荐”成语的典故来源。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58年,秦军围

齐宣王下钟无盐:文化与智慧并重的一代君主

春秋战国田忌

齐宣王下钟无盐:文化与智慧并重的一代君主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在位)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君主,在位期间通过重用贤才、推行改革,使齐国国力达

扁鹊四诊法治百病

春秋战国扁鹊

扁鹊四诊法治百病:历史渊源与医学实践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祖”。他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国名臣田忌:兵法出众的良臣典范

春秋战国田忌

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以善于用兵和识人著称,其生平与齐国霸业的兴衰密切相关,尤以与孙膑合作取得桂陵、马陵之战的胜利而名垂青

秦赵渑池之会

春秋战国长平之战

秦赵渑池之会是中国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外交会盟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一说前282年),地点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以下是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白起长平之战记

春秋战国长平之战

白起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战略决战,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战役之一。此战以秦国名将白起大破赵军主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