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骨角器制作工艺流程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09 | 阅读:9825次历史人物 ► 妇好
商代骨角器制作工艺流程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其核心步骤可归纳为以下环节:
1. 选材与预处理
原料多选用鹿角、牛骨、象牙等大型动物骨骼,需经过严格筛选:剔除腐朽或开裂部分,优先选取质地致密、纹理均匀的骨骼。新获骨骼需经浸泡脱脂处理(碱性草木灰溶液或自然腐解),历时数周至数月以去除有机质,随后暴晒脱水,增强材料稳定性。
2. 分割与粗加工
使用青铜锯或燧石片工具对骨料进行切割。大型骨材(如肢骨)多纵向剖解为板状坯料,鹿角则常保留自然弧度制作锥形器。安阳殷墟出土的骨料上可见清晰的锯切痕与砺石磨平痕迹,显示当时已掌握精准分料技术。
3. 定型与精修
采用刮削(骨匕)、钻孔(青铜钻头/石钻)、镂刻(V形刃刻刀)等技术塑形。箭镞等对称器物可能使用模板定位,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骨质模具印证了标准化生产。精细器物表面经多层打磨,从粗砂岩到细砂皮逐步抛光。
4. 装饰工艺
高级骨器常见三种装饰:
- 刻纹:以极细燧石刀雕刻兽面纹、云雷纹,殷墟妇好墓骨簪上的饕餮纹线宽不足0.2毫米
- 镶嵌:绿松石或朱砂填嵌技法,需预先在骨面开槽并调制黏合剂(可能含漆或鱼鳔胶)
- 灼刻:高温青铜针在骨面烫出黑色纹样,兼具防腐功能
5. 钻孔与组装
管钻技术广泛应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骨管壁厚仅1-2毫米。复合器物(如骨柲铜矛)采用榫卯结构,部分带有销钉孔,显示力学设计意识。
6. 后期处理
成品可能进行烟熏(防蛀)、涂蜡(增亮)或染色(赤铁矿粉/碳黑)。部分礼仪用器表面残留汞元素,推测曾实施朱砂髹饰。
延伸认知:
商代已有明确骨器作坊分工,安阳铁三路手工业遗址发现骨器、角器、牙器三区共存
制骨废料常见灼烧痕迹,暗示骨卜与骨器生产存在资源关联
《考工记》虽成书于周代,但其"审曲面势"的工艺理念可能源自商代经验
该工艺体系反映了商代"百工"制度的成熟,其技术细节在甲骨文“刜”“剢”等字形中仍有迹可循。
文章标签:骨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