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大盂鼎铭载册命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9 | 阅读:2186次
历史人物 ► 成康之治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铸有291字铭文,记录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公元前10世纪)对大贵族盂的册命仪式,是研究西周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以下从历史背景、铭文内容和学术价值三方面展开分析:

大盂鼎铭载册命

一、历史背景与器物流传

1. 时代特征:大盂鼎制作于周康王时期,属于西周"成康之治"的鼎盛阶段。康王继承成王基业,通过分封诸侯、强化礼制巩固统治,铭文中"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的表述体现了周人"天命观"的政治合法性构建。

2. 出土情况: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同坑出土的还有小盂鼎(已佚),此地为周人发祥地,多次出土西周重器。

3. 形制特点: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立耳、鼓腹、柱足的典型西周早期鼎式,腹部饰饕餮纹,展现庄严的庙堂气息。

二、铭文核心内容解析

铭文采用西周典型的册命文书格式,包含四个层次:

1. 历史追述(第1-7行):追忆文王、武王克商建周的功业,特别强调商纣亡于"湎酒"的教训,与后文禁酒令形成呼应。

2. 册命程序(第8-12行):详细记载"王在宗周"举行册命典礼,由司徒、司马、司空三有司参与,盂接受命服、车马、邦司等赏赐。

3. 职务授权(13-17行):明确盂继承祖父南公的职务,管理西六师与殷八师,兼具军事统帅与行政长官双重职能。

4. 训诫条文(18-20行):要求盂效法先祖"夙夕绍我一人烝四方",特别规定"汝毋敢醉于酒",反映周初吸取商代酗酒亡国的政治警示。

三、学术价值与延伸知识

1. 政治制度研究

证实西周早期"职官世袭"与"册命制度"的结合,盂继承祖父官职需经王庭正式册命

"邦司四伯"与"夷司王臣"的记载显示对殷遗民的差异化管理制度

赏赐清单中的"冕衣、舄、车马"等体现"车服制度"的等级标识功能

2. 社会文化价值

铭文反映的禁酒思想与《尚书·酒诰》互证,说明周人以"酒戒"作为道德教化手段

"人鬲"(奴隶)的赏赐数量达1709人,揭示奴隶制经济的存在

文字书写已出现"篆引"笔意,笔画首尾粗细匀一,是金文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

3. 比较研究视角

与稍晚的毛公鼎对比:大盂鼎铭文叙事性更强,毛公鼎则偏重法律条文

殷墟晚期青铜器铭文比较:周人铭文篇幅显著增长,政治宣教功能强化

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新出土文献可与该铭文中的册命用语相互印证

四、研究争议与前沿动态

学术界近年关注铭文中"殷正百辟"的解释,郭沫若认为是殷遗官员,而李学勤主张指代殷商旧制。通过X光成像技术发现,铭文部分笔画存在后期修整痕迹,可能反映铸造过程中的政治考量。2021年青铜器全形拓技艺入选非遗,大盂鼎的清代陈介祺拓本成为研究原始铭文状态的重要参照。

该器作为"海内三宝"之一(另两件为大克鼎、毛公鼎),其铭文词汇如"召夹"、"敏誎"等为西周政治术语研究提供语料,而"受民受疆土"的表述更成为理解西周封建制的关键表述。

文章标签:大盂鼎铭

上一篇:夏商名将:探寻古代战场上的英勇战士 | 下一篇:孙子兵法传世之作背后的传奇人物

周穆王西游会王母

西周汉武帝

周穆王西游会王母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与神话交织的著名典故,主要见于《穆天子传》《山海经》等文献。这一事件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与

成康之治天下安宁

西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与周康王(姬钊)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042—前996年)出现的治世典范,被后世誉为上古理想政治的象征。这一时期

大盂鼎铭载册命

西周成康之治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铸有291字铭文,记录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公元前10世纪)对大贵族盂的册命仪

古代交通与西周政治地理关系探讨

西周周公

古代交通与西周政治地理的关系密切,交通体系是维系西周王朝政治控制、军事防御和经济整合的重要基础。以下从多个角度探讨两者的联系,并结合史实展开

成康之治天下安宁

西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与周康王(姬钊)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042—前996年)出现的治世典范,被后世誉为上古理想政治的象征。这一时期

大盂鼎铭载册命

西周成康之治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铸有291字铭文,记录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公元前10世纪)对大贵族盂的册命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