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西周起源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7 | 阅读:3995次历史人物 ► 周公
《周易》的西周起源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占卜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其形成与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及思想背景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思想演变等多角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文献与传世记载
1. 《周易》文本的层累构成
传统观点认为《周易》由“经”(卦爻辞)与“传”(十翼)两部分组成。卦爻辞的定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而《易传》则成书于战国至汉代。据《周礼·春官》记载,西周设有“太卜”一职,掌管“三易”(《连山》《归藏》《周易》),说明《周易》在当时已是官方认可的占筮体系。
2. 周文王与卦辞的关系
《史记·周本纪》提到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演《周易》”,可能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或卦爻辞进行了系统整理。现代学者认为,卦爻辞中频繁出现的“利涉大川”“利建侯”等内容,反映了周人灭商前的军事活动与政治诉求,具有鲜明的西周初期特征。
3. 周公的贡献争议
部分汉儒认为周公参与了爻辞的创作,但缺乏直接证据。更合理的推断是,周公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设计者,可能推动了《周易》从占卜工具向道德教化载体的过渡。
二、考古与文字学证据
1. 数字卦的发现
西周甲骨与青铜器(如陕西岐山凤雏村甲骨)上常见由六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卦”,张政烺等学者指出这是早期易卦的原始形态。这些数字卦早于阴阳爻符号的出现,印证了西周占筮实践的活跃。
2. 青铜器铭文的印证
西周中期的“中方鼎”铭文中出现“惟臣尚中”语句,与《周易》“中行”概念相呼应,反映“中道”思想已在西周贵族中萌芽,为后来《易传》的哲学化奠定基础。
三、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
1. 天命观的转变
周人以“小邦周”取代商王朝后,提出“天命靡常”的政治哲学,《周易》的变易思想与此一脉相承。卦爻辞中“亢龙有悔”“履虎尾”等隐喻,暗含对政权更迭的忧患意识。
2. 礼制与占筮的结合
西周将占卜纳入“礼”的范畴,《周易》的占断辞如“元亨,利贞”既有吉凶预言,也包含道德劝诫,体现出“神道设教”的政治智慧。这与商代纯粹依赖甲骨卜问有本质区别。
四、思想史的承继与发展
1. 商周占卜传统的嬗变
商代重龟卜,西周多用蓍占。《周易》的蓍草推演法(“大衍之数”)更强调理性计算,反映了从“神判”向“人谋”的过渡。马王堆帛书《易传》称“易有大恒”,暗示西周可能已开始抽象化宇宙观构建。
2. 符号系统的哲学化
西周晚期的阴阳观念(如《诗经·公刘》“相其阴阳”)与《周易》的“—”“--”符号结合,为后世阴阳哲学提供了符号载体。春秋时期的《左传》《国语》记载的占例显示,《周易》的解读已逐渐脱离 purely 占卜,向诠释倾斜。
五、争议与未解问题
当前学界对《周易》西周起源仍有分歧:李学勤等主张卦爻辞包含大量商代故事(如“高宗伐鬼方”),认为其素材可能源自更早的传统;而部分西方汉学家(如夏含夷)则指出,现存《周易》文本经过战国学者的深度编纂,西周原貌已难以复原。
《周易》的西周起源体现了早期中国从巫术文化向理性思维的转型,其卦爻辞既是历史经验的凝练,也是周人宇宙观与政治的密码。这一过程与青铜时代的宗教改革、礼乐制度的成型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文章标签: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