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马可·波罗的中国行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3313次
历史人物 ►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254—1324)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其中国之行因《马可·波罗游记》(亦称《东方见闻录》)而闻名。以下根据现存史料和学术研究,对其中国行进行详述:

马可·波罗的中国行

1. 旅程背景与路线

- 家族背景: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费奥是威尼斯商人,1266年曾抵达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忽必烈接见。1271年,17岁的马可随父辈第二次东行。

- 路线:从威尼斯出发,经地中海、小亚细亚、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南线进入新疆,经河西走廊抵达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最终到达元大都。全程约3—4年(1271—1275)。

2. 在中国的活动(1275—1292)

- 受忽必烈重用:马可·波罗因其语言天赋(掌握蒙古语、波斯语)和文化适应能力,被忽必烈任命为钦差官员,多次奉命巡视江南、西南地区,并出使东南亚(如缅甸、占城等)。

- 见闻记录:他详细记载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如行省制)、经济(纸币“交钞”使用)、交通(驿站系统)、手工业(丝绸、瓷器生产)以及杭州、泉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

- 争议点:学术界对其是否担任扬州总督存疑,因元朝史料无相关记载,可能是翻译误解或夸张。

3. 重要记录的史实性

- 可信部分

- 对元大都宫城布局、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商业的描述与《元史》及宋代文献吻合。

- 首次向欧洲系统介绍了中国煤炭、纸币、桥梁(如卢沟桥)等技术。

- 存疑部分

- 未提及长城(元代长城尚未大规模修筑)、汉字、茶叶等中国文化标志。

- 部分地名和事件存在混淆(如将日本“黄金之國”传说附会于中国)。

4. 返回欧洲与影响

- 1292年,马可·波罗一家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伊儿汗国,借机返程,经霍尔木兹、君士坦丁堡回到威尼斯(1295年)。

- 游记成书: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于狱中口述经历,由作家鲁斯蒂谦诺笔录成书。原稿已佚,现存140余种抄本,内容差异较大。

- 历史影响:激发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间接推动大航海时代(如哥伦布曾携带此书西行)。

5. 学术争议与评价

- 真伪争论:19世纪起,学者如弗朗西斯·伍德质疑其未曾到访中国,但主流观点认为其核心叙述可信,细节存在加工(如混合传闻)。

- 跨文化价值:游记反映了13世纪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和蒙古帝国的全球化特征,是研究元朝社会史的重要旁证。

扩展知识

- 《马可·波罗游记》最早由波斯译本传入中国,明代称其为“撒马尔罕人”。

- 元代中外交流频繁,同期还有波斯史家拉施特《史集》、鄂多立克《东游录》等文献可对照。

马可·波罗的中国行不仅是个人冒险,更是中世纪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缩影,其文本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结合考古、文献进行多重验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贾似道蟋蟀误国 | 下一篇:瞿式耜南明忠臣

元朝的城市生活面貌

元朝元朝

元朝的城市生活面貌呈现出多元交融、繁荣开放的特征,反映了蒙古帝国统治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描

元朝时期的道教

元朝元朝

元朝时期的道教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与官方管控并存的特点,其演变与蒙古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1. 全真道的鼎盛与受挫丘处机

元顺帝北遁始末

元朝元顺帝

元顺帝北遁是元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终结与北元政权的开端。以下依据史料梳理其始末,并补充相关背景与细节: 一、背景:元

元代军事制度与边境防御

元朝怯薛

元代军事制度与边境防御体系在继承蒙古传统与吸收中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军事制度架构 1. 军政合一的

杨瑀笔记载元事

元朝马可·波罗

《杨瑀笔记载元事》是元代学者杨瑀所著的一部笔记体史料集,全称《山居新话》,成书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该书以个人见闻为基础,记录了元代中

元代青花瓷为何闻名世界

元朝马可·波罗

元代青花瓷闻名世界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代青花瓷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元代景德镇窑工成功将钴料(苏麻离青)与透明釉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