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殷墟出土的商代动物遗存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7 | 阅读:6731次
历史人物 ► 殷墟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出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商代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宗教祭祀提供了重要实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殷墟动物遗存的特点及相关发现:

殷墟出土的商代动物遗存

1. 家畜遗存与畜牧业

殷墟发现大量家养动物骨骼,以牛、羊、猪、狗为主,其中黄牛和家猪占比最高。甲骨文记载商王祭祀用牛可达数百头,牛骨常见于祭祀坑,且部分牛肩胛骨被加工为卜骨。家猪下颌骨多出现在居址中,反映其作为主要肉食来源。马匹遗存较少但地位特殊,多见于贵族墓葬(如车马坑),可能与战争和礼仪相关。

2. 野生动物与狩猎活动

出土的斑鹿、麋鹿、獐等鹿科动物骨骼多带有切割痕迹,表明狩猎是肉类补充手段。甲骨文有"获鹿""擒兕"记载,犀牛(如圣水牛)和亚洲象遗存的发现印证商代中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此外,虎、熊、貘等兽骨及鱼类、鸟类遗存反映了生物多样性。

3. 动物祭祀与仪式用牲

殷墟祭祀坑常见"牺牲组合",如牛+羊+猪的"太牢"或羊+猪的"少牢"。妇好墓出土6具殉狗,腰坑中埋有1具玉质小狗;王陵区发现象坑(如M35象骨与殉人同葬)和禽鸟坑,体现动物在丧葬仪轨中的作用。甲骨卜辞显示商王对祭祀用牲种类、数量、毛色有严格规定。

4. 骨骼加工与手工业

动物资源被多维度利用:鹿角制为工具,骨角质料加工成笄、镞、匕等器物(如殷墟铸铜遗址发现大量骨器半成品)。部分兽骨刻有文字符号,虎首人身石雕等艺术品反映动物图腾崇拜。

5. 中外交流线索

部分学者认为殷墟马匹可能引进自西北地区,羊群中少量绵羊或与欧亚草原文化有关。出土的鲸鱼骨和热带贝壳暗示远程贸易网络存在。

这些遗存表明商代已形成以家畜饲养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模式,动物资源管理高度组织化,其利用方式深刻 embedded 于当时的政治宗教体系。气候变化(如商末可能出现的干冷化)对动物种群分布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朝的官僚制度变革 | 下一篇:晋文侯勤王

夏商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

夏商甲骨文

夏商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是中国古代治水智慧的早期体现,其技术雏形为后世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是该时期的主要技术特点及相关史实:1. 防洪与城邑防

青铜器与商代礼制

夏商妇好

青铜器与商代礼制的关系是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的核心议题之一。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作为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其礼制体系通过青

殷墟出土的商代动物遗存

夏商殷墟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出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商代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宗教祭祀提供了重要实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殷墟动

商代妇好墓考古发现

夏商妇好墓

商代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的西南部,是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墓于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保存完整,未遭盗

殷墟出土的商代动物遗存

夏商殷墟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出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商代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宗教祭祀提供了重要实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殷墟动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演变

夏商殷墟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演变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观念发展的重要见证。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二里头文化时期(夏代晚期,约公元前18世纪) 饕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