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刺杀恩铭起义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5-23 | 阅读:7166次历史人物 ► 秋瑾
徐锡麟刺杀恩赞起义
徐锡麟(1873—1907)是清末革命党人,光复会成员,与秋瑾等人共同策划反清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发动刺杀安徽巡抚恩赞的起义,史称“安庆起义”或“徐锡麟起义”。
起义背景
1. 革命思想传播:20世纪初,革命思潮兴起,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及光复会等组织积极策划反清活动。
2. 徐锡麟的潜伏:徐锡麟通过捐官(买官)方式进入清廷内部,担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副校长),暗中发展革命力量。
3. 与秋瑾的配合:徐锡麟与浙江光复会秋瑾约定在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计划被迫提前。
起义过程
1. 刺杀恩赞:1907年7月6日,徐锡麟趁安徽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开杀巡抚恩赞,恩赞身中七弹,次日死亡。
2. 起义失败: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军未能控制安庆,徐锡麟被捕。
3. 英勇就义:徐锡麟受审时慷慨陈词,拒绝投降,7月7日被清廷处决,临刑前仍高呼革命口号。
历史影响
1. 震慑清廷:恩赞是清末被革命党刺杀的最高级别官员之一,事件震惊清廷,加速了清政府的恐慌。
2. 激励革命:徐锡麟的壮举鼓舞了更多革命志士,如秋瑾在浙江的起义(虽失败但影响深远)。
3. 暴露清廷腐败:徐锡麟通过捐官进入清廷内部,说明晚清官僚体系腐败,为革命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关人物
秋瑾:徐锡麟的革命同志,原计划在浙江响应起义,但因徐锡麟事败被捕,7月15日就义。
平、马宗汉:徐锡麟的助手,参与刺杀行动,后均被捕牺牲。
评价与争议
1. 革命英雄:徐锡麟被后世尊为革命烈士,孙中山称其“功在民国”。
2. 刺杀手段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刺杀行动虽壮烈,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革命局势,属于激进策略。
总结:徐锡麟起义虽失败,但极大动摇了清廷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之一。他的牺牲体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经验。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