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铭土地契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8 | 阅读:7314次历史人物 ► 公刘
散氏盘铭土地契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重要实例,也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与契约关系的珍贵史料。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专业分析:
1. 历史背景与器物特征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铸造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清乾隆年间陕西凤翔出土。盘内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载了夨国与散国之间因土地纠纷而订立的契约。其书法浑厚朴拙,是西周金文成熟期的代表作。
2. 铭文内容解析
- 记录了夨国赔付散国土地的全过程,包括勘定边界、盟誓立约、绘制地图等细节。
- 具体描述了土地四至界限,涉及山川、道路、城邑等地貌特征。
- 强调通过"封疆"(堆土植树为界)和"析券"(剖分契约凭证)确立权属。
3. 土地制度反映
- 体现西周"田里不鬻"原则下的土地赔偿机制,说明土地虽属国有,诸侯间已有实际处置权。
- 详细记录了15位参与勘界的官员,反映西周"司土""司徒"等职官体系。
- 盟誓中"沽酒束帛"的仪式,印证《周礼》记载的"质剂"契约形式。
4. 法律史价值
- 中国现存最早的土地契约实物,比《周礼》记载更具体。
- 包含违约惩罚条款:"敢有过此者,则传弃之",体现早期契约法的雏形。
- 双方向王室报备的程序,显示中央对诸侯土地纠纷的仲裁权。
5. 延伸知识
- 与同期"五祀卫鼎""格伯簋"等青铜器铭文共同构成西周土地交易史料群。
- 铭文中的"履"字指实地勘测,与《诗经·公刘》"彻田为粮"相印证。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晚清三大青铜器"。
该铭文不仅证实西周存在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更展现了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土地实际支配权分化的过渡形态,对理解中国古代物权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标签:土地契
上一篇:夏朝纪年与考古学对应问题 | 下一篇:宋襄公的仁义战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