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时期的货币流通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3 | 阅读:6540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货币制度也随之呈现混乱与多样化特征。这一阶段的货币流通主要受政治分裂、经济凋敝和地方割据影响,形成了以铜钱为主、多种货币并存的复杂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五代时期的货币流通

1. 铜钱流通的延续与混乱

- 唐朝旧钱沿用:五代初期仍广泛使用唐代开元钱(如"开元通宝" "乾元重宝"),但因战乱导致铜材短缺,各地私铸劣质小钱盛行,钱体轻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

- 政权更迭与铸币权分散:后梁、后唐等政权曾尝试铸造新钱(如后梁"开平通宝"、后唐"天成元宝"),但规模有限。地方藩镇和民间私铸加剧了钱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出现"铁钱" "铅锡钱"等劣币。

2. 区域性货币差异

- 南方相对稳定:吴越、南唐、前蜀等南方政权经济基础较好,货币制度较规范。例如南唐铸造"唐国通宝" "大唐通宝",前蜀有"永平元宝"等,钱文书法精美,成色较高。

- 北方通货紧缩:中原地区因战乱频繁,铜钱供应不足,出现"以帛为币"的实物交换现象,甚至恢复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反映了经济的倒退。

3. 铁钱与恶钱泛滥

- 后晋时期因铜料匮乏,政府曾官方铸造"天福元宝"铁钱,导致通货膨胀。民间私铸的"镴钱"(铅锡合金)在多地流通,严重扰乱市场,《旧五代史》记载"陌内"(不足百文充作百文使用)成为普遍现象。

4. 绢帛的货币职能强化

- 受铜钱短缺影响,绢帛成为重要支付手段,尤其在大额交易中。后唐明宗曾规定官府收支"钱帛兼用",反映了实物货币的回归。敦煌出土文书中可见"布帛X匹折钱X文"的记载。

5. 货币制度的尝试与失败

- 后周世宗柴荣推行货币改革,显德二年(955年)毁佛铸钱"周元通宝",以佛像铜材统一铸造高质量钱币,抑制私铸。此钱因工艺精良成为五代货币的标杆,甚至被后世视为"吉祥钱"收藏。

6. 跨政权贸易的货币问题

- 割据政权间贸易需货币兑换,如南唐与契丹贸易使用"番钱"(境外银钱),而边境地区存在"短陌"(不足额钱串)和割削钱币边缘的"剪边钱"等乱象。

五代货币的混乱直至北宋建立后才逐步解决。此时期的货币状况深刻反映了分裂时代的经济困境,也为宋代"年号钱"制度及纸币产生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阶段既是唐代"钱帛兼行"的尾声,也是宋代货币经济复兴的过渡期。

文章标签:货币

上一篇:唐朝的历法改革与天文观测 | 下一篇:《柳永词与市井文化》

李璟与南唐中兴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943-961年在位),史称中主。他是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长子,其统治时期虽未能实现真正的“中兴”,但

李璟词的宫廷文学特色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词的宫廷文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的宫廷化与贵族气息 李璟作为南唐中主,其词作多围绕宫廷生活、贵族情趣展开,内容以宴饮、游赏

范质辅周宋

五代十国范质

范质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五朝,尤其在辅佐后周世宗柴荣和北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发挥关键作用。以下是关于其

景延广争议宰相

五代十国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后晋时期颇具争议的权臣,其生平事迹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籍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关于他的几个关键争议点及历史背景的分析: 1.

五代时期的货币流通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货币制度也随之呈现混乱与多样化特征。这一阶段的货币流通主要受政治分裂、经济凋敝和

韩通后周大将

五代十国周世宗

韩通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重要将领,生年不详,卒于960年,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时期崭露头角,是后周军事体系中的核心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