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拜石癫狂事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1314次历史人物 ► 米芾
米芾拜石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典故,体现了宋代文人“以石为友”的审美情趣和癫狂率真的性格特征。根据《宋史·米芾传》《画继》《清波杂志》等史料记载,米芾曾三则具有代表性的拜石事迹:
1. 无为军笏石事件(1105年)
米芾任无为军知州时,见署衙内有块形如笏板的奇石(后世称为“米芾拜石”),当即更换官服,持笏板对石行大礼,称石为“石丈”,并题诗刻于石上。此事被同僚弹劾“举止怪诞”,但宋徽宗知其癖好未予追究。此石现存安徽无为县米公祠,高约2米,表面留有历代题刻。
2. 灵璧石痴迷事件
米芾在涟水为官时,因酷爱灵璧石不肯办公,按察使杨杰前往督察,米芾突然取出袖中灵璧石把玩,杨斥责后,他又接连从袖中取出更精巧的石头,最终展示出有天然山水纹的,反问:“如此石,安得不爱?”此事载于《梁溪漫志》,展现了宋代文人赏石的四字标准:“瘦、皱、漏、透”。
3. 研山铭与研山石纠纷
米芾曾用宅邸交换苏仲容的南唐李廷珪墨和灵璧研山石,后因石主反悔,米芾为此创作行书《研山铭》(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被评为“下笔挥霍,具瞬息万变之势”。此事件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间艺术品交易的复杂性。
扩展知识:
社会背景:北宋时期,赏石文化达鼎盛,《云林石谱》记载石种达116种,文人普遍以石喻德。米芾将赏石提升至“癫狂”境界,实为对当时理学束缚的反叛。
心理学解读:现代学者分析其行为属“艺术型人格障碍”,但这种病态执着恰恰催生了“米点山水”画派,开创水墨渲染新技法。
后世影响:明代陈继儒将拜石与张旭观剑、怀素看云并列为“艺道三昧”,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更直接模仿米芾拜石行为。
真伪辨析:学界对部分记载存疑,如《钱氏私志》称米芾见奇石便拜,但米芾《画史》自述“余无他好,惟嗜石”,显示其行为具有选择性和艺术自觉性。
米芾的拜石行为表面上是对物的痴迷,实则是宋代文人“物我合一”哲学观的极端外化。其癫狂表象下隐藏着对自然天趣的美学追求,这种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恰是后世推崇其“刷字”“墨戏”艺术创新的精神根源。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