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孙亮与东吴权臣斗争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3 | 阅读:8337次
历史人物 ► 孙亮

孙亮是东吴的第二位皇帝,10岁即位(252年),因年幼由大将军诸葛恪、侍中孙峻等权臣辅政。孙亮在位期间,东吴内部权臣斗争激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事件:

孙亮与东吴权臣斗争

1. 诸葛恪专权与倒台

孙亮即位后,诸葛恪凭借托孤重臣身份独揽大权,主导北伐曹魏。253年,诸葛恪在合肥新城之战中失利,民怨四起。孙峻联合孙亮之姐孙鲁育(朱公主)及朝中反对派,借宴请之机诛杀诸葛恪,夷其三族。诸葛恪之死标志著皇权对权臣的首次反击,但孙峻由此接掌大权,斗争并未结束。

2. 孙峻、孙綝的暴政与皇权反抗

孙峻掌权后滥杀异己,包括废太子孙和及其支持者。256年孙峻病逝,其堂弟孙綝继任。孙綝更加专横,连杀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又废黜齐王孙英。孙亮此时已逐渐成年,暗中联合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策划诛杀孙綝。258年,密谋泄露,孙綝先发制人,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3. 孙亮的结局与历史评价

孙亮被废后不久,传出他企图复辟的消息,孙綝逼其自杀(一说被毒杀),卒年18岁。后世对孙亮评价两极:一方面赞赏其早年聪慧(如“蜜中鼠矢”断案),另一方面批评其缺乏政治经验,未能有效制衡权臣。

4. 斗争背后的政治结构问题

东吴的权臣乱政根源在于孙权晚年“二宫之争”造成的派系分裂,以及宗室与士族的权力失衡。孙峻、孙綝均出自孙权叔父孙静一脉,通过掌控禁军(如“武卫营”)架空皇权。孙亮的失败反映幼主在门阀政治中的弱势,也为后续孙休、孙皓时期的集权提供了教训。

此段历史展现了东吴中期的内耗,为西晋灭吴埋下隐患。孙亮的悲剧既是个人能力的局限,也是东吴政权制度缺陷的缩影。

文章标签:孙亮

上一篇:班超经营西域的事迹 | 下一篇:桓温北伐壮志难酬

夏侯惇独目将军

三国夏侯惇

夏侯惇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忠诚著称,历史上因其在战斗中失去左眼而被称为"独目将军"。以下从多个方面详述其生平及历史地位:一、早期经历

陆逊火烧连营的细节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发生于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黄武元年)的夷陵之战中。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细节还

袁术称帝闹剧

三国袁术

袁术称帝的闹剧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投机事件,其失败不仅暴露了袁术战略眼光的短浅,更折射出汉室权威彻底崩坏后的权力真空状

孙亮与东吴权臣斗争

三国孙亮

孙亮是东吴的第二位皇帝,10岁即位(252年),因年幼由大将军诸葛恪、侍中孙峻等权臣辅政。孙亮在位期间,东吴内部权臣斗争激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

孙亮与东吴权臣斗争

三国孙亮

孙亮是东吴的第二位皇帝,10岁即位(252年),因年幼由大将军诸葛恪、侍中孙峻等权臣辅政。孙亮在位期间,东吴内部权臣斗争激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