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平定宜阳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7525次历史人物 ► 甘茂
甘茂平定宜阳之战是战国中期秦国东进战略的重要战役,发生在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此役不仅展现了甘茂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秦国对韩国的战略压制,为后续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背景与战略意图
1. 秦武王东进政策:秦武王嬴荡继位后,立志“通三川,窥周室”,意图控制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打通东进中原的通道。宜阳是韩国西部门户,扼守崤函要塞,战略地位重要。
2. 韩国困局:韩国在申不害变法后国力衰退,宜阳虽为军事重镇,但守备薄弱,且面临秦国持续施压。
甘茂的战略谋划
1. 盟约魏国:甘茂说服秦武王与魏国结盟,消除侧翼威胁,集中兵力攻韩。
2. “息壤之盟”:甘茂以“曾子”典故类比,与秦武王立誓互信,避免朝中樗里疾等反对派干扰。《战国策》记载其言:“臣恐大王之与臣盟,不终也。”
3. 长期围城战术:宜阳城坚粮足,甘茂采取围而不急攻的策略,消耗守军士气,五个月后破城。
战役过程与影响
1. 血战破城:秦军伤亡惨重,《史记》称“斩首六万”,最终攻占宜阳,韩国被迫求和。
2. 周室震慑:秦国此后控制崤函通道,直接威胁周王室,秦武王得以“举鼎示威”。
3. 内部矛盾:甘茂因功高遭樗里疾排挤,最终逃亡齐国,反映秦国宗室与客卿的权力斗争。
延伸分析
军事意义:宜阳之战是战国首次大规模攻城战,体现秦国后勤与持久战能力。
外交策略:甘茂联魏制韩的手段,成为后来“远交近攻”的雏形。
历史评价:《资治通鉴》将甘茂视为“善谋而不善终”的典型,其战术成功却因政治斗争失败。
此役标志着秦国东扩进入新阶段,为日后白起长平之战等战役积累了经验,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士无定主”的政治生态。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