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736年-805年),字亢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曾任谏议大夫、道州(今湖南道县西)刺史。 出生时间: 736 年 死亡时间: 805 年......详情
[晋朝] 晋代洛阳城布局
晋代洛阳城的布局在继承东汉洛阳城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形成了以宫城为核心、轴线对称的规整格局,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与城市规划思想。以下是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1. 宫城居中,轴线明确 晋代洛阳延续了东汉南宫和时间 ► 2025-07-27 | 标签 ► | 历史人物 ► 阳城
[夏商] 夏代祭祀遗址的发现
夏代祭祀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宗教礼仪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实证。目前考古学界对夏文化遗存的认定以二里头文化为核心,相关祭祀遗址的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地点:1. 二里头遗址的祭祀遗存 河时间 ► 2025-07-25 | 标签 ► 祭祀遗址 | 历史人物 ► 阳城
[晋朝] 洛阳城的历史变迁
洛阳城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至中国上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远的古都之一。其发展与演变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多个重要阶段,以下是其历史变迁的关键节点与特征: 1. 先秦时期:肇始与早期发展 洛阳的时间 ► 2025-07-20 | 标签 ► 洛阳城 | 历史人物 ► 阳城
[晋朝] 洛阳城建筑风格演变
洛阳城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建筑风格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以下是其建筑风格的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 1. 夏商周时期:早期城邑雏形 - 二里头遗址(疑似夏都)的考古发现显示,时间 ► 2025-07-13 | 标签 ► 建筑风格 | 历史人物 ► 阳城
[南北朝] 北魏洛阳城的营建布局
北魏洛阳城的营建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代表,体现了鲜卑政权汉化政策与中原传统营国制度的深度融合。该城是在东汉、曹魏、西晋旧洛阳城址基础上扩建而成,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启动迁都工程,至宣武帝景时间 ► 2025-07-10 | 标签 ► 洛阳城 | 历史人物 ► 阳城
[隋朝] 隋代洛阳城的规划特色
隋代洛阳城的规划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轴线对称布局 隋代洛阳城以南北中轴线为核心,采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轴线北起邙山,南至伊阙,全长约9公里,贯穿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城门、时间 ► 2025-06-27 | 标签 ► 洛阳城 | 历史人物 ► 阳城
[南北朝] 北魏洛阳城建布局
北魏洛阳城的建布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城市规划思想,是南北朝时期都城规划的典范。其布局核心继承自魏晋洛阳城,但在孝文帝迁都后(494年)进行了系统性改造,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与鲜卑统治需求,具体特点如下:时间 ► 2025-06-17 | 标签 ► 城建布局 | 历史人物 ► 阳城
[秦朝] 咸阳城的布局与功能
咸阳城是秦朝的都城,其布局与功能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早期特点,并深刻影响了后世都城的建设。以下是其核心内容:1. 地理选址与战略意义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今陕西西安与咸阳交界处),渭河北岸,背靠九嵕时间 ► 2025-06-14 | 标签 ► 咸阳城 | 历史人物 ► 阳城
[南北朝] 北魏洛阳城的建设
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始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作为北魏迁都汉化政策的核心工程,其规划与营建体现了鲜卑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创新。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1. 迁都背景与选址考量 孝文帝为强化对中原控制并时间 ► 2025-06-11 | 标签 ► 洛阳城 | 历史人物 ► 阳城
[隋朝] 隋朝洛阳城的兴衰
隋朝洛阳城的兴衰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及政治经济变迁密切相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关东经济富庶地区,同时摆脱关中旧贵族势力束缚,隋炀帝下令由宇文恺主持营建东都洛阳。其选址于汉魏洛阳时间 ► 2025-06-11 | 标签 ► 洛阳城 | 历史人物 ► 阳城
秦朝秦始皇
春秋战国孔子
西周申侯
夏商祖乙
清朝雍正
明朝明朝
元朝忽必烈
宋朝宋朝
五代十国朱温
唐朝唐太宗
唐朝长安
隋朝陈元光
南北朝李弼
晋朝贾南风
三国曹操
汉朝氾胜之
秦朝阿房宫
春秋战国墨子
西周孔子
夏商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