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号确立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30 | 阅读:3986次历史人物 ► 秦始皇
秦始皇帝号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君主称号从“王”到“皇帝”的质变。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考述:
1. 历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传统的“王”号已不足以彰显其功绩。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命群臣议尊号,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人依据三皇五帝传说,提议“泰皇”为最高称号。嬴政最终取“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合并为“皇帝”,首创这一称号。
2. 政治意涵
- 神权与君权的结合:皇帝称号蕴含“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合法性建构,将君权神化。
- 名号制度革新: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开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的世系构想,强化专制传承。
- 文书格式规范:规定“朕”为皇帝专属自称,“制”“诏”为专用公文术语,确立皇权话语体系。
3. 配套制度建设
与帝号相配套,秦朝推行多项中央集权措施:
- 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
- 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
- 建立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
- 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4. 思想文化影响
皇帝制度融合了邹衍“五德终始说”,秦朝自认属水德,尚黑色,数字尚六,形成完整的象征系统。这一制度被后世王朝沿袭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符号。
5. 考古佐证
秦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均以“皇帝”自称,出土的“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进一步证实了帝号的实际应用。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孔子:春秋大义,儒家先驱 | 下一篇:吕后乱政权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