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八虎骑之变

朝代:三国 | 时间:2024-05-24 | 阅读:9502次
历史人物 ► 赵构

八之变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一场重要政治事件,对整个北宋王朝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希望能为您提供详细的介绍:

八之变

八之变发生于公元1125年,主要参与者是八位皇帝的亲信家臣,即庆历四年党拥立的高宗赵构、宰相尚书令吕公著、枢密使李纲、御史大夫范仲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抃、给事中张永,以及后来被诛的枢密使李纲的高足李纡和张班。这些人联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推翻了神宗时期的吕太后政权,确立了高宗赵构独立执政的局面。

这场政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100年代初神宗时期。当时,宰相吕祖谦垄断朝政,而太后则严格控制皇帝的人事任命权,两相矛盾日益加剧。1125年3月,吕祖谦病逝,他的子侄们迅速倒戈投向太后。此时,太后还任命了李纲为新任枢密使。然而,李纲并非完全听命太后,反而与吕家势力对抗。李纲等人利用皇帝对太后怨恨的情绪,开始酝酿政变。

在一系列暗中准备后,1125年5月15日,八大举进入宫廷,将太后软禁,并枭首了其亲信张班。在这时,高宗赵构及时站出来表态支持这场政变,于是政变顺利得逞。太后被软禁于长安宫,神宗也被迫退位,由高宗继位。此后,八开始分享朝政大权,成为北宋末期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

八政变虽然推翻了吕太后的专权局面,但也标志着北宋政治的进一步分裂。他们虽然联合推动了这场政变,但事后开始为争夺更多利益权力而互相倾轧。范仲淹和赵抃等人主张依法治国,而李纲等人则倾向于专制。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1127年的靖康之难,北宋遭遇了灭顶之灾。

总的来说,八之变虽然推翻了吕太后的统治,但也埋下了北宋王朝覆亡的根源。它标志着北宋政治的进一步分裂,并最终导致了北方王朝的覆灭。这场政变给北宋王朝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

文章标签:

上一篇:邓太后的摄政女皇 | 下一篇:陆云率军遏制胡寇

陶谦三让徐州牧

三国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但历史真实情况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出以下关键信息:历史背景与事件脉络1. 东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三国张飞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历史上确有相关事件的影子。以下是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火烧赤壁破曹军

三国夷陵之战

208年,曹操率20余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继续东进,试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联军。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联合刘备抗曹。 周瑜率

李纲抗金护国

宋朝赵构

李纲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著名抗金将领和政治家,字伯纪,福建邵武人。他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动荡时期,力主抗金,为保卫汉族政权和中原文化作出

宋高宗赵构的皇位风云与文艺情怀

宋朝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是南宋开国皇帝,其皇位继承与统治历程充满戏剧性,而他的文艺情怀又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一、皇位继承的政治博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