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让徐州牧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31 | 阅读:4957次历史人物 ► 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
1. 徐州动荡局势
194年,曹操因父仇攻打徐州牧陶谦,期间发生“泗水之厄”(屠城争议)。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刘备此时依附田楷,率千余兵力与关羽、张飞共同赴援。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使其屯兵小沛,形成防御屏障。
2. 陶谦的让位动机
历史学者田余庆指出,陶谦晚年面临曹操威胁与内部丹阳兵集团掣肘(曹豹、许耽等势力),需借刘备声望稳定局势。《三国志·先主传》载陶谦临终前对别驾糜竺言:“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实为政治权衡。
二、“三让”经过辨析
1. 第一次辞让
陶谦病重时首次提出由刘备接任,刘备以“袁公路(袁术)近在寿春,四世五公,海内所归”为由推辞。此时刘备实力薄弱,担忧无法抗衡袁术与徐州豪族的反扑。
2. 第二次辞让
陶谦死后,糜竺、陈登等徐州士族代表敦请。《魏书》记载陈登劝言:“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下可割地守境”,刘备仍犹豫,提及孔融“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的提醒,反映其对袁术野心的警惕。
3. 第三次受任
在陈登联络北海相孔融、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等外部势力支持后,刘备最终接受。195年正式领徐州牧,但旋即引发袁术进攻,吕布偷袭下邳等连锁危机。
三、历史争议点
让州性质:唐长孺认为此乃豪强士族与外来势力合作典型,刘备获得糜竺(东海巨商)、陈珪(下邳士族)支持,但未能完全整合臧霸等泰山武装。
兵力对比:据《后汉书》载,刘备接管时徐州因战乱残破,实际兵力不足万人,与“步骑十万”记载差异显著。
正统性争论:袁术以“汉室衰微,刘氏不足复振兴”为由不承认刘备,上表自荐徐州牧,导致二刘(刘备、刘繇)与袁术的江淮之争。
四、后续影响
刘备虽得徐州,但仅维持两年(195-197年)。196年与袁术的盱眙之战中,留守下邳的张飞与曹豹内讧,吕布趁机夺城。此败暴露刘备根基不稳,最终被迫依附曹操,为其后期“煮酒论英雄”等事件埋下伏笔。《华阳国志》评曰:“谦以虚名让备,备亦未吞群桀”,点明其战略失误。
延伸知识
汉代州牧任命需朝廷认可,刘备直至196年才获献帝正式封诏。陶谦让州属擅相署置,反映汉末中央权威崩塌。考古发现的《东海郡吏员簿》显示,徐州实际控制区仅辖五郡,而非《续汉书·郡国志》记载的六十二城规模。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