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球大破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8 | 阅读:3195次历史人物 ► 李嗣源
王晏球大破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与契丹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对抗,发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此役展现了王晏球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有效防御策略。
战役背景
1. 契丹南侵压力: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统治时期(916年建立辽朝)不断南下扩张,劫掠河北地区。后唐庄宗时期(923—926年)因内部动荡,边防松懈,契丹乘机频繁袭扰。
2. 定州叛乱:天成三年,义武节度使王都(王处直养子)勾结契丹叛乱,契丹将领秃馁率万骑支援,攻占定州(今河北定州),威胁后唐核心统治区。
王晏球的军事部署
1. 临危受命:后唐明宗李嗣源急派北面招讨使王晏球率军平叛。王晏球采取稳扎稳打策略,先集结兵力于曲阳(今河北曲阳),切断契丹与叛军的联系。
2. 地形利用:王晏球利用河北平原的河流与城寨构筑防线,以步兵方阵克制契丹骑兵的机动性,并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设伏,大败契丹前锋。
战役经过
1. 初战告捷:契丹军轻敌冒进,王晏球以步兵拒马阵配合手压制,再以精锐骑兵侧翼突击,契丹大败,秃馁仅率残部退守恒州(今河北正定)。
2. 持久围困:王晏球采取长期围困战术,断契丹粮道,同时安抚河北民众,瓦解叛军士气。至天成四年(929年),定州城破,王都自焚,契丹军溃散北逃。
历史意义
1. 军事战术价值:此役体现了中原军队对游牧骑兵的克制手段,如步骑协同、依托城防,成为后世对抗北方民族的借鉴。
2. 政治影响:稳定了后唐北方边境,延缓了契丹南下的步伐,为后唐争取了短暂的和平期。
延伸知识
王晏球其人:本为契丹降将(原为耶律氏部属),后归顺后唐,因熟悉契丹战术,成为抗击契丹的名将。
契丹的调整:此败促使辽太宗耶律德光调整战略,转而支持河东军阀石敬瑭(后晋建立者),最终通过“燕云十六州”割让实现南下。
此战是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少数对契丹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军事防御与政治手段结合的重要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孟浩然归隐鹿门山 | 下一篇:欧阳修编修《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