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义伯仲伯作典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2 | 阅读:1716次
历史人物 ► 甲骨文

“义伯仲伯作典”这一表述并非历史文献中的明确记载,需结合上古传说与商周时期的官职制度进行考辨。以下几点分析供参考:

义伯仲伯作典

一、文献考据背景

1. 《尚书》中的“义伯”“仲伯”

《尚书·周书·君奭》提到义伯、仲伯等人物,但并未记载其“作典”事迹。二人或为周初辅臣,但汉代孔安国注疏仅称其为“天子之大臣”,具体职权未详。

2. “作典”的可能性解释

若“典”指礼乐法典,则《周礼》六官体系中,大宗伯(掌邦礼)、大史(掌法典)等职位可能与之相关。商周之际的“作册”(史官)负责文书典册,但“义伯”“仲伯”是否属此系统无直接证据。

二、上古官职与文献创作

1. 商周史官制度

商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等职,负责记录王命、祭祀。周承商制,《左传》提及“祝、宗、卜、史”四职,史官兼掌典籍编纂。但传世文献未见义伯、仲伯参与。

2. “伯”字含义考

“伯”在商周可指方国首领(如西伯昌)、排行(伯仲叔季)或爵位(公侯伯子男)。若“义伯”“仲伯”为爵称,可能属畿内诸侯,但无出土铭文佐证其与法典的关系。

三、附会与误传的可能

1. 战国以后的托古现象

《汉书·艺文志》载大量托名上古圣王的伪书,如《神农》《力牧》等。“义伯仲伯作典”或为汉代以降的附会,类似《管子》中假托管仲的言论。

2. 与“周公制礼”传说的混淆

西周礼乐多归功于周公,《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后世可能将其他大臣事迹嫁接于周公的同时代人物。

四、扩展:早期典册的传世

1. 现存最早法典文献

- 《吕刑》:西周穆王时期刑法记录,载于《尚书》。

- 睡虎地秦简:战国晚期律法实物,早于传世文献记载。

“作典”若存在,应属此类系统性文书,但尚无考古发现对应义伯、仲伯。

2. 甲骨文与金文的限制

商周出土文字多涉祭祀、征战,罕见完整法典。西周青铜器如《毛公鼎》铭文仅片段反映律法思想。

综上,“义伯仲伯作典”缺乏先秦可靠史料支撑,或为后世衍生之说。研究上古典章需结合甲骨金文、考古遗存与文献互证,避免将传说人物与制度构建直接关联。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韦昌辉北王乱政 | 下一篇:金文记录册命

夏桀暴虐亡国

夏商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夏朝的末代君主,其暴虐统治直接导致了夏朝的灭亡。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史料记载,夏桀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残酷

义伯仲伯作典

夏商甲骨文

“义伯仲伯作典”这一表述并非历史文献中的明确记载,需结合上古传说与商周时期的官职制度进行考辨。以下几点分析供参考: 一、文献考据背景1. 《尚书》

妇好征鬼方

夏商妇好

妇好征鬼方是中国商朝晚期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记载于甲骨卜辞与后世史书,反映了商王朝与北方部族的长期冲突。以下是基于考古与文献的史实分析:1. 历

太康失国失政

夏商太康

太康失国是中国上古时期夏朝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夏王朝首次出现统治危机。根据《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太康作为夏启之子继承

金文记录册命

西周甲骨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礼制的重要实物文献。其中,记录周王对诸侯、臣属册命仪式的金文(如《大盂鼎》《毛

义伯仲伯作典

夏商甲骨文

“义伯仲伯作典”这一表述并非历史文献中的明确记载,需结合上古传说与商周时期的官职制度进行考辨。以下几点分析供参考: 一、文献考据背景1. 《尚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