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08 | 阅读:3430次
历史人物 ► 荆轲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典出《史记·刺客列传》,描述了战国末期燕国刺客荆轲假借献图之名行刺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历史事件。以下依据史料展开分析: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1. 历史背景

公元前227年,秦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燕太子丹为阻秦攻势,招募义士荆轲实施刺杀计划。此举反映了六国在秦统一进程中的绝望反抗,也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2. 刺杀准备

• 武器淬毒:徐夫人匕首浸染剧毒,“血濡缕立毙”

• 获取信物:携带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督亢地图

• 副手安排:本欲与剑客盖聂同行,最终由秦舞阳陪同

3. 关键情节还原

在咸阳宫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成为经典戏剧性转折。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追击,但:

秦王惊起扯断衣袖

环绕铜柱躲避时,因剑身过长未能及时拔剑

侍医夏无且以药囊阻挠荆轲

最终被秦王负剑反击(自背后拔剑),身受八创而死

4. 技术细节考据

• 秦宫规制:据考古发现,咸阳宫遗址柱距约5米,与“环柱而走”记载相符

• 兵器制度:秦剑长度普遍超80厘米,印证拔剑困难描述

• 地图形制:战国舆图多绘于丝绸,可卷叠隐藏凶器

5. 历史影响

• 加速燕国灭亡:秦将王翦次年攻破蓟城

• 推动法治强化:秦王自此深居简出,加强安保

• 文化符号形成:成为“风萧萧兮易水寒”侠义原型的来源

6. 史学争议点

• 献图说辞分歧:《战国策》与《史记》记载略有出入

• 匕首来源:徐夫人为赵人,却提供武器给燕国存疑

• 秦舞阳表现:13岁的“勇士”为何临阵色变未有定论

该事件标志着个人刺杀难以阻挡历史统一趋势,但荆轲“其意较然不欺其志”的精神被司马迁列为刺客列传的收官之作。现藏于故宫的汉代画像砖《荆轲刺秦图》,生动刻画了“匕首贯柱”的瞬间艺术再现。

文章标签:

上一篇:箕子朝鲜传礼乐 | 下一篇:秦军铁骑横扫六国

老子道德经之谜

春秋战国老子

《道德经》作为道家核心经典,其成书与内涵存在诸多历史谜团,以下从史实角度分析几个争议焦点: 一、作者身份的史学争议1. 老子其人真实性 司马迁在《

老聃出关留道德经

春秋战国韩非

关于老子出关著《道德经》的典故,主要源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据史料考辨,可归纳以下关键信息:1. 历史背景: 老子(约前571-前471),

要离刺杀庆忌

春秋战国庆忌

要离刺杀庆忌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刺客故事,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轻死重义"的价值观。 庆忌是吴王僚之子,勇武过人。阖闾(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登

白起攻郢烧夷陵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攻郢并烧夷陵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白起在伐楚战争中的关键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荆轲刺客信条悲壮一生

春秋战国荆轲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他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后游历至燕国,成为燕太子丹的门客。荆轲的一生充满悲壮色彩,

荆轲刺秦失败身亡

秦朝荆轲

荆轲刺秦是战国末年最为著名的政治暗杀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27年。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六国势力对秦国统一趋势的殊死抵抗,也成为研究秦统一前夕政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