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科技研究兴盛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4029次历史人物 ► 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虽然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较多,但科技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在某些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创新与延续性。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农业技术的延续与改进
五代继承了唐代的曲辕犁、筒车等农具,并推广江南地区的稻麦轮作制。吴越国重视水利建设,在太湖流域修筑"撩浅军"专职疏浚河道,形成系统的圩田体系,使江南农业生产力持续提升。北方政权如后周推广"营田制",组织军垦解决粮食问题。
2. 手工业技术的突破
纺织业:南唐、吴越的锦缎采用"通经断纬"的缂丝技术,蜀地延续唐代蜀锦工艺。
制瓷业:越窑"秘色瓷"达到青瓷工艺巅峰,釉色如"千峰翠色",后周柴窑有"青如天,明如镜"的记载(见《陶说》)。
冶铁业:南汉大规模开采韶州铁矿,采用"灌钢法"提高兵器硬度。
3. 军事工程技术发展
攻城器械如"旋风炮"(改进型投石机)见于后梁战场,吴越国在杭州修筑"海塘"时发明"竹笼填石法"抵御潮汐,成为后来"埽工"技术雏形。后周世宗扩建汴京城时,首次系统采用夯土包砖的城墙加固技术。
4. 雕版印刷的普及
前蜀刊印《禅月集》,后唐国子监刻印《九经》,吴越国钱俶大规模印制佛经(现存雷峰塔《宝箧印经》为证)。成都、金陵成为当时印刷中心,为宋代印刷革命奠定基础。
5. 天文历法成就
后周王朴撰《钦天历》改进岁差计算,南唐陈承勋研制浑仪观测天象。吴越国天文官测得岁星(木星)周期为11.86年,接近现代数值。
6. 医药学传承
后蜀韩保昇编《蜀本草》增补《唐本草》药物至234种,南唐陈士良著《食性本草》开创食疗分类体系。敦煌遗书中的五代医方卷轴显示,西北地区仍保存着大量唐代医学文献。
历史背景的影响:
割据政权为提高实力竞相招揽技术人才,如后梁朱温任用水利专家张全义,吴越国设立"都水营田使"管理水利。南方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技术得以持续积累,而北方政权更重视军事技术发展。纸币"交子"的前身——蜀地"飞钱"在此时开始萌芽,反映出商业技术进步。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技术成就实际肇始于唐末,在五代得到深化应用,并最终在宋代形成体系化突破。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