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钟会谋反身死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6247次
历史人物 ► 钟繇

钟会谋反身死是三国末期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与其伐蜀后的权力膨胀和个人野心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钟会谋反身死

1. 背景与动机

钟会作为司马昭心腹,在伐蜀之战中与邓艾分兵进攻。邓艾偷渡阴平灭蜀后,钟会嫉妒其功劳,加之手握重兵(蜀地十余万魏军),野心逐渐膨胀。他借司马昭多疑的性格,诬告邓艾谋反致其被擒,独揽蜀地兵权后,开始策划割据自立。此外,钟会自负才高,曾言"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这种心态加速了其反叛决策。

2. 谋反过程与败亡

联络姜维:钟会扣押魏军将领后,试图联合降将姜维以蜀地为根基反魏。姜维表面合作,实则欲借机复兴蜀汉

内部崩溃:钟会错误估计形势,未察觉魏军将士思归情绪。当他欲坑杀不合作的魏将时,胡烈等将领散布谣言称钟会要屠杀北方士兵,引发兵变。

身死族灭:乱军攻入成都,钟会与姜维一同,其养子钟毅及在京城的钟氏一族也被司马昭诛杀,体现西晋初期对叛乱者的残酷清算。

3. 历史影响

加速魏晋嬗代:司马昭借此事件进一步清除异己,两年后其子司马炎顺利完成晋代魏的禅让。

战略格局变化:邓艾、钟会之死使曹魏损失两大名将,间接削弱了后续对吴作战的将才储备。

警示意义:《三国志》裴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早预判钟会必反,反映统治者对权臣的深刻猜忌,成为后世"功高震主"的典型案例。

延伸知识

钟会之死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其反叛是司马昭"钓鱼执法"的结果,因伐蜀前邵悌就警告过钟会不可信;也有观点指出,钟会可能受其父钟繇(曹魏重臣)影响,暗藏忠于曹氏之心。此外,近年出土的《钟会碑》显示其谥号"忠侯",暗示西晋官方对其评价存在反复。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信胯下之辱成兵仙 | 下一篇:司马道子专权

陈宫拒降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拒降赴死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气节的人物事件,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忠义精神。《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虽未为陈宫单独立传,但通过吕布及其相

钟会谋反身死

三国钟繇

钟会谋反身死是三国末期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与其伐蜀后的权力膨胀和个人野心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背景与动机

贾诩毒计乱长安

三国贾诩

贾诩的“毒计乱长安”指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本欲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让他们反攻长安,导致关中再次陷入战乱的历史事件。

董卓暴政乱朝纲

三国董卓

董卓暴政乱朝纲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与军阀割据的典型体现,其暴行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以下是基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1. 废立

钟会谋反身死

三国钟繇

钟会谋反身死是三国末期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与其伐蜀后的权力膨胀和个人野心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背景与动机

钟繇的文治建树

晋朝钟繇

好的,我来为您撰写一篇关于钟繇文治建树的1000字以上的文章。钟繇(151年-230年),字文宪,号叔文,广陵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作为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