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贾诩算无遗策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1 | 阅读:8467次
历史人物 ► 贾诩

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以智谋深远、算无遗策著称。《三国志》中陈寿评其“权以智算,克保其身”,裴松之更称赞他“有良、平之奇”。以下从史实角度分析其“算无遗策”的表现及相关背景:

贾诩算无遗策

一、关键决策体现的谋略

1. 李傕反攻长安(192年)

董卓死后,西凉军溃散,贾诩劝说李傕等人集结残部反攻长安,指出“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的危机,成功激发西凉军斗志。此举虽导致王允败亡、汉室权威进一步衰落,但从李傕集团角度看确是最优解,展现了贾诩洞悉人性与局势的能力。

2. 转投张绣的两次经典谋划

- 宛城之战(197年):助张绣击败曹操后,预判曹操会因后方不稳退兵,建议追击取胜,后又在曹操反击时力主二次追击,大破曹军。

- 官渡前夕劝降曹操(199年):精准分析袁绍“不能用人”与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的优势,促成张绣归曹,既保全张绣集团,又为曹操增加关键战力。

3. 曹操时期的自保之道

贾诩入曹营后刻意保持低调,拒绝结党,《魏书》载其“阖门自守,退无私交”。在曹丕曹植夺嫡之争中,仅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暗示曹操,既避免卷入纷争,又促成曹丕上位。

二、谋略特点分析

1. 现实主义导向

贾诩所有建议均基于利益最大化,如劝李傕是为求生,投曹操是为择明主,与儒家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2. 心理战大师

擅长利用对手心理弱点,如对曹操“追而再击”的预判,正是抓住曹操轻敌心态;劝张绣降曹时强调“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消除张绣虑及旧怨(子曹昂之死)的顾虑。

3. 全链条计算

其谋划往往包含后续预案,如归曹后立刻建议“屯田蓄力”,为官渡之战做后勤准备,展现战略纵深。

三、历史争议与评价

1. 道德争议

南宋朱熹抨击其劝李傕之举“启乱贼之祸”,但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为其辩护,认为乱局根源在董卓,贾诩只是“因势利导”。

2. 郭嘉荀彧对比

贾诩更侧重“术”的层面,缺乏荀彧“匡扶汉室”的理想主义,但实用性更强。其71岁善终的结局,在谋士中极为罕见。

四、延伸知识

凉州背景的影响:贾诩出身武威(今甘肃民勤),凉州系在汉末被视为“边鄙之人”,这种身份可能促成其重视实利、不拘名节的风格。

家族后续:其子贾穆、贾访皆获曹魏重用,可见其政治投资的长远性。《唐会要》将贾诩列入魏晋“八君子”,反映后世对其能力的认可。

贾诩的“算无遗策”本质是乱世中极致理性的生存智慧,其策略至今被应用于博弈论与危机管理研究。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公孙述割据巴蜀 | 下一篇:邓攸弃子保侄义

借东风破曹军

三国黄盖

“借东风破曹军”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罗贯中艺术加工的情节,但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以下是结合史实与文学演绎的分

刘禅的蜀汉继位之路与治国策略

三国蜀汉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其继位与治国历程折射出蜀汉政权的兴衰轨迹。以下从继位背景、权力过渡、治国策略

蒋干盗书中反间计

三国蒋干

"蒋干盗书"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反间计桥段,但需注意这一情节为小说虚构,与史实有较大出入。以下结合史实与文学创作展开分析:一、历史原型与小说改

张飞:猛将豪情震乾坤

三国张飞

张飞,字益德(《三国志》记载为“益德”,后世小说多作“翼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武将之一,他与

贾诩智算安天下

三国贾诩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其智谋深远,尤其擅长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被陈寿在《三国志》评为“算无遗策”。以下是贾诩智谋的几个典型事例和特点:1.

贾诩算无遗策谋

三国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确实以“算无遗策”著称,其智谋在正史与演义中均有生动体现。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综合分析:1. 战略眼光:精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