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贾诩算无遗策谋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4657次
历史人物 ► 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确实以“算无遗策”著称,其智谋在正史与演义中均有生动体现。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综合分析:

贾诩算无遗策谋

1. 战略眼光:精准预判天下大势

贾诩早年在董卓麾下时便展现出对局势的敏锐判断。董卓死后,西凉军阀内讧,他劝李傕郭汜“奉国家以征天下”,使其暂时控制长安,虽因李郭暴虐导致恶名,但体现了他对权力真空的把握能力。后投奔张绣,两次献策击败曹操(宛城之战),却又在官渡之战前力劝张绣归顺曹操,理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及“霸天下之志”,这一选择成为三国谋士择主的最佳案例之一。

2. 战术诡谲:擅用心理战与非常规手段

离间计:为张绣设计反攻曹操时,利用曹操轻敌心理,以诈降计突袭,致曹操折损长子曹昂、爱将典韦(197年)。

攻心为上: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贾诩提出“四胜论”(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从战略层面瓦解袁绍阵营士气。

3. 自保哲学: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贾诩深知“谋士功高主忌”的风险。归曹后刻意低调,虽在赤壁之战前劝阻曹操南征未果(208年),但多数时间“阖门自守”,避免卷入曹魏继承人之争。曹丕即位后因其拥立之功任太尉,却能善终(享年77岁),在魏晋权力更迭中极为罕见。

4. 历史争议与局限性

道德争议:劝李傕进军长安导致京师劫难,裴松之评其为“乱武”。但近代学者田余庆指出,贾诩此举实为自保,且后续力图补救(如劝李傕缓和与汉献帝关系)。

史料差异:《三国志》记载贾诩“策谋深长”,但部分计策如离间马超韩遂(211年)实际出自曹操本人,《魏书》可能对贾诩有所溢美。

扩展知识:贾诩的军事理论价值

其谋略核心可概括为“因势利导”——善于利用敌方心理弱点(如曹操轻敌)、强化己方优势(如张绣部队的机动性)。西晋史家傅玄称其“权以济事”,即不拘泥道德教条,以实效为先,这种现实主义思维对后世兵家影响深远。唐代杜牧注《孙子兵法》时,亦引用贾诩案例阐释“诡道”思想。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严子陵拒绝征召 | 下一篇:祖逖北伐渡江誓

典韦死守辕门烈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其忠勇赴义的经典桥段,尽管文学演绎成分较多,但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可梳理出以下史实背景及相关延伸内容:

吕布三姓家奴名

三国吕布

"三姓家奴"是《三国演义》中张飞对吕布的辱骂性称呼,典出吕布先后依附丁原、董卓、王允(或谓丁原、董卓、袁术)的经历。这一标签虽为小说演绎,但确有

张飞遇刺身先死

三国张飞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遇刺身亡事件,是蜀汉政权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根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张飞在公元221年准备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时,因暴虐

贾诩算无遗策谋

三国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确实以“算无遗策”著称,其智谋在正史与演义中均有生动体现。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综合分析:1. 战略眼光:精准

贾诩算无遗策谋

三国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确实以“算无遗策”著称,其智谋在正史与演义中均有生动体现。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综合分析:1. 战略眼光:精准

贾诩算无遗策谋天下

三国贾诩

贾诩作为三国时期顶尖谋士,其"算无遗策"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战略层面的精准预判1.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后,凉州军恐慌之际提出"攻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