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陈汤万里斩郅支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05 | 阅读:6321次
历史人物 ► 王昭君

陈汤万里斩郅支是西汉时期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远征行动,发生在公元前36年,由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联合指挥。此次战役以智取敌酋、震慑西域著称,展现了汉朝对西域的强有力控制。以下是史实要点及相关扩展:

陈汤万里斩郅支

一、历史背景

1. 郅支单于的威胁:郅支单于是匈奴分裂后的北匈奴首领,因畏惧汉朝与呼韩邪单于结盟,西迁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一带),联合康居王多次攻击乌孙、大宛等汉朝盟国,甚至杀害汉使谷吉,公然挑衅西汉权威。

2. 西域战略需求:汉宣帝晚期至元帝初期,汉朝需维护丝绸之路稳定。郅支势力坐大将直接威胁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安全,陈汤认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汉书·陈汤传》),主张主动出击。

二、战役经过

1. 矫诏发兵:陈汤与甘延寿在未获朝廷正式诏令的情况下,以西域都护名义征调屯田汉军及西域属国兵4万余人(汉军约1500人,其余为龟兹、车师等联军),分六路进军。

2. 战术突破:汉军采取围城战术,采用"木城"(攻城工事)与"重楼"(瞭望塔)结合,突破郅支单于在都赖水(今塔拉斯河)畔修建的双层木城。陈汤命令士兵"闻鼓声皆薄城下",实施密集攻势。

3. 决战时刻:郅支单于亲自披甲守城,其妻妾数十人均持参战。汉军深夜火攻,最终射杀郅支,斩首1518级,俘获千余人,解救两批被扣汉使。

三、历史影响

1. 西域震慑效应:此战使"西域震惧",康居、大宛等国纷纷遣使朝贡。呼韩邪单于借此统一匈奴,于公元前33年主动请求和亲(王昭君出塞),汉匈关系进入相对和平期。

2. 军政争议:陈汤虽立奇功,但因"矫制"(假传命令)与贪污战利品遭朝廷责难,经刘向力谏才获封关内侯。这反映了西汉对边将的制衡政策。

3. 战术遗产:此役是汉代"以夷制夷"策略的典范,联合西域诸国打击首要敌人,成为后世经营边疆的参考案例。

四、延伸考证

地理争议:郅支城位置尚有分歧,苏联考古学家曾认为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塔拉斯河畔的阿克·特佩遗址,出土汉代箭镞与城墙遗迹可作佐证。

军事技术:汉军在此战中使用了新型与铜机,其射程优势对游牧军队形成压制,印证了"一汉当五胡"的装备差距。

文书实证:居延汉简中有"郅支首级传诣京师"的记录,证实了首级传送制度的存在。

此役体现了汉代"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边疆政策,其成功既依赖将领临机决断,也得益于西汉中期积累的西域情报网络与后勤体系。陈汤的争议性结局,则折射出中央集权制度下边功与律法的矛盾。

文章标签:

上一篇:章邯率军镇压起义 | 下一篇:五虎上将的真实地位

汉献帝刘协的傀儡生涯

汉朝刘协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作为东汉末代皇帝,其一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傀儡君主之一。他的统治时期(189年-220年)贯穿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与三国

陈汤万里斩郅支

汉朝王昭君

陈汤万里斩郅支是西汉时期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远征行动,发生在公元前36年,由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联合指挥。此次战役以智取敌酋、震慑西域著

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历程

汉朝刘胜

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历程:1. 冶铁技术的显著进步 汉代冶铁技术在前代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高炉炼铁的普及和改进。考古发现表明,汉代高炉高

贾谊政论铸经典

汉朝贾谊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政论作品以《过秦论》《治安策》等为代表,奠定了汉代政论散文的经典地位。他的思想融合儒家、法家学说,深刻

陈汤万里斩郅支

汉朝王昭君

陈汤万里斩郅支是西汉时期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远征行动,发生在公元前36年,由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联合指挥。此次战役以智取敌酋、震慑西域著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往事

汉朝王昭君

王昭君出塞和亲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政治联姻事件,其背景、过程和历史影响均体现了汉匈关系的复杂性。以下依据《汉书》《后汉书》等史料进行详细阐述: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