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白帝城托孤遗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3 | 阅读:8348次
历史人物 ► 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信任,也对蜀汉后期政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

白帝城托孤遗命

1. 历史背景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222年),遭陆逊火攻击败,退守白帝城(今重庆奉节)。战败导致蜀汉精锐损失惨重,刘备意识到命不久矣,而少主刘禅年仅16岁,政权面临严峻考验。

2. 托孤过程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召诸葛亮至白帝城,明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承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同时刘备还令尚书令李严同为辅政大臣,形成权力制衡。

3. 政治深意

权力交接的特殊性:"君可自取"的表述在古代极其罕见,反映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但也隐含试探之意。

二元辅政体系:诸葛亮主内政,李严掌军事,体现刘备平衡益州本土(李严)与荆州集团(诸葛亮)的思路。

法统宣誓:托孤仪式公开进行,群臣见证,强化刘禅继位合法性。

4. 后续影响

诸葛亮此后开府治事,实际掌握蜀汉大权,但始终以臣礼待刘禅。"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执政模式,既维持了政权稳定,也为后期北伐奠定基础。而李严在建兴九年(231年)因运粮不济被废,标志诸葛亮彻底掌握军政大权。

5. 史学争议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提出,"自取"可能是刘备的"诡谲之辞",以防诸葛亮权重欺主。现代学者田余庆则认为,这是刘备基于蜀汉"狭小之国"的现实作出的务实安排。

白帝城托孤成为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其"鱼水之情"被后世广泛称颂。但实际上诸葛亮执政后实行"依法治国",与刘备"以情治国"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蜀汉政权能够延续四十余年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深刻展现了三国时期权力过渡的复杂性与政治智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代经学繁荣时 | 下一篇:孝武帝图强革新

孙权:江东之霸,东吴开国皇帝

三国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和开国皇帝(229年称帝,谥号“吴大帝”)。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

定军山之战壮志

三国张郃

定军山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之间一场关键性战役,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标志着刘备集团汉中争夺战的战略性胜利。此战不仅是战术运用的

张飞:猛将豪情,蜀汉基石

三国张飞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与关羽并称"万人敌",其形象在正史与演义中既有重叠也有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位传奇猛将的历史定位及其对蜀汉政权的

五虎上将的传奇故事与影响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代表的五位名将的合称。这一称谓并非出自正史《三国志》,而是后世文学作品(如《三国

白帝城托孤遗命

三国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信任,也对蜀汉后期政局产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