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襄樊之战南宋危局 (1267年)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0 | 阅读:3960次
历史人物 ► 张贵

襄樊之战(1267—1273年)是南宋抗元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也是蒙元灭亡南宋的战略转折点。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襄樊之战南宋危局 (1267年)

一、战役背景

1. 蒙古战略调整忽必烈即位后改变此前全面进攻策略,采用“先取襄樊,浮汉入江”的南下方案。襄樊作为长江中游门户,是南宋“荆襄防线”核心,控制汉水航道,被称为“天下之腰膂”。

2. 军事准备:元军自1265年开始在河南屯田练兵,阿术、刘整等将领打造战船五千余艘,弥补蒙古水战短板。刘整(原南宋降将)提出的“困城打援”战术对战役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战役进程

1. 长期围困(1267-1272)

- 元军构筑“一字城”连接鹿门山—白河口防线,在汉水设木栅阻断水道,史载“筑堡置烽,断宋粮道”。

- 1270年张世杰率军解围失败,京湖制置使李庭芝多次救援均被阿术骑兵截击。

- 樊城外城1271年被砲石击毁,守将范天顺战死,牛富率死士巷战殉国。

2. 关键技术运用

- 元军使用西域回回炮(配重式投石机),1273年攻樊城时“一炮中谯楼,声如震雷”,首次在中国战争史记载爆破攻城。

- 南宋守将张顺、张贵率“水上死士”突击送粮,成功突破封锁但损失殆尽。

3. 城破结局(1273)

- 吕文焕苦守六年终因粮尽援绝投降,元军刻意保留襄阳城墙以震慑南宋。此役消耗南宋最精锐的荆襄驻军十万余人。

三、历史影响

1. 军事地理崩溃:襄樊失守导致长江门户洞开,1274年伯颜沿汉水南下,鄂州、江州等重镇迅速陷落,南宋防御体系瓦解。

2. 心理震慑效应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记载“襄阳破,朝野震骇”,贾似道隐瞒败报导致朝廷反应迟缓。

3. 技术代差显现:元军吸收中亚军事科技,组建专业炮兵部队“回回炮手万户府”,宋军传统城防体系面对新型攻城手段趋于失效。

四、延伸讨论

守城战术局限:宋代“山城防御体系”依赖水道补给,元军切断汉水航运的创新战术暴露其脆弱性。

降将现象:吕文焕降元后成为灭宋先锋,反映南宋末年军政体系的凝聚力危机。元史载其“招降沿江诸郡”,加速了南宋灭亡进程。

此战标志着冷兵器时代城防战向火炮时代过渡的转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围城持续时间最长的典型战例。南宋失去最后战略缓冲区后,仅六年即告灭亡。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熙载南唐浮沉 | 下一篇:元顺帝即位乱政

苏轼的豁达人生

宋朝苏轼

苏轼的豁达人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典范,他的处世哲学与文学成就在千百年间持续启发后人。作为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将儒家的济世情怀、道家的超脱智慧

韩侂胄开禧北伐

宋朝韩侂胄

韩侂胄开禧北伐是南宋宁宗时期(1206-1207年)由权臣韩侂胄主导的一次对金国的军事行动,史称"开禧北伐"。这一事件是南宋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军事转折点,其背

蔡京权臣误国路

宋朝蔡京

蔡京(1047—1126)是北宋末年的权臣,官至宰相,因深得宋徽宗宠信而长期掌权,但因其贪腐专横、政策失误,被后世视为导致北宋衰亡的关键人物之一。从历史

司马光废新法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废新法是北宋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核心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否定与清算。以下从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王安石

郭靖襄阳守城记(注:小说人物)

宋朝张贵

《郭靖襄阳守城记》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的虚构情节,但其历史背景可结合南宋末年的襄阳之战(1267—1273年)进行分析。以下从历

襄樊之战南宋危局 (1267年)

宋朝张贵

襄樊之战(1267—1273年)是南宋抗元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也是蒙元灭亡南宋的战略转折点。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战役背景1. 蒙古战略调整:忽必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