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张全义洛阳复耕者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2 | 阅读:3969次
历史人物 ► 朱温

张全义洛阳复耕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政权下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治理能臣。关于其在洛阳地区的农业恢复政策,主要可考于《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史料,其治理实践体现了乱世中地方官员的务实态度。

张全义洛阳复耕者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定位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初名张言,先后效力于黄巢、诸葛爽等势力,后归附朱温,在后梁时期任河南尹,后唐时仍受重用。其政治生涯贯穿唐末至五代初期,在洛阳地区累计治理近30年,成为五代地方官中罕见的"不倒翁"。

二、农业恢复具体措施

1. 人口招抚政策

面对洛阳历经秦宗权之乱后"都城灰烬,满目荆棘"的惨状(《旧五代史·张全义传》),张全义实行"屯田制",招纳流民每户给予耕牛、种子,前三年免征赋税。据载最初仅余百户的洛阳,经其治理恢复至五六万户规模。

2. 生产组织创新

采用军事化管理制度:将农户以"屯"为单位编组,每屯设屯将管理,形成"户有耕牛、田有定籍"的体系。此法既稳定生产秩序,又便于战时动员。

3. 基础设施重建

主持修复隋唐以来荒废的洛阳漕渠体系,特别注重恢复龙门堰等水利设施,使"溉田六千顷"(《册府元龟》卷678)。同时重建城内坊市,促进商业复苏。

三、治理特点与历史评价

1. 务实避虚的政治智慧

在梁唐易代之际,张全义通过进献粮饷(《新五代史》载其向后唐庄宗献马千匹、粮十万斛)保持政治生存空间,使洛阳免遭战火波及。

2. 农业成就的数据佐证

后唐同光年间洛阳地区田赋收入达三十万贯,较唐末恢复约四成。欧阳修评其"虽起盗贼,而颇有好政"(《新五代史·杂传》)。

3. 时代局限性

其治理仍依赖人身依附关系,屯田民户实际处于半农奴状态。且农业恢复成果随五代战乱难以持续,至宋初洛阳周边仍有大量抛荒地。

四、延伸历史影响

张全义的治理模式为后来北宋的"营田司"制度提供借鉴。其将军事管理与农业生产结合的做法,亦可见于宋代陕西手等制度。现存洛阳唐代白居易墓园的修葺工程,亦属其在文化重建方面的举措。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颁布《大业律》 | 下一篇:陆游诗词报国志

后唐庄宗宠伶亡国

五代十国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其"宠伶亡国"的教训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事件的

南唐盛世的文化艺术成就

五代十国韩熙载

南唐(937—975年)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重要的割据政权,虽国祚仅38年,却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尤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最为鼎盛。其文

乱世枭雄:柴荣的天下霸图

五代十国柴荣

柴荣(921-959),即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被后世赞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在位仅五年半,却以锐意改革、南征北战奠定统一基础而留

梁晋争霸中原震荡

五代十国李嗣源

梁晋争霸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与后晋两大政权为争夺中原统治权爆发的长期战争(907—923年),其激烈程度堪称五代政权更迭的缩影。这场冲突不仅是军事对抗

五代科技研究兴盛

五代十国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虽然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较多,但科技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在某些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创新与延续性。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

高赖子据荆南称王

五代十国朱温

高赖子据荆南称王一事,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可能是对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割据政权(又称南平国)的误传或民间演绎。以下结合荆南国的史实进行详细说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