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夏商时期的农业发展与人物贡献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4 | 阅读:5078次
历史人物 ► 商汤

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为后世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夏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人物贡献的梳理:

夏商时期的农业发展与人物贡献

一、农业发展特点

1. 作物种类的扩展

- 夏代以粟、黍为主,商代新增稻、麦、菽(大豆)等作物。甲骨文中出现“稻”“麦”等字,反映作物多样化。

- 商代已掌握轮作技术,避免土地肥力耗尽,如“田”字形甲骨文显示井田制的雏形。

2. 生产工具的革新

- 夏代以石器(石斧、石铲)和骨器为主,商代青铜农具(如青铜锛、镰)开始使用,但受限于青铜资源,木耒、石锄仍是主流。

- 商代晚期出现牛耕萌芽,甲骨文“犁”字可能暗示畜力应用。

3. 水利与耕作技术

- 夏禹治水传说反映早期水利治理,《尚书·禹贡》记载疏浚河道、划分九州土质。

- 商代修建沟洫系统,殷墟遗址发现灌溉痕迹,防洪与抗旱能力提升。

4. 土地制度与社会分工

- 夏代“贡法”可能为劳役地租雏形,商代“助法”(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公田”“私田”,农民需集体耕种公田。

- 农业支撑了手工业(如青铜器、陶器)和商业发展,甲骨文记载商王频繁举行农耕祭祀。

二、重要人物与贡献

1. 大禹

传说中疏导洪水、划定九州,确立以农立国的传统,《孟子》称其“尽力乎沟洫”,可能反映了夏初水利工程的集体记忆。

2. 商汤伊尹

- 商汤推翻夏桀后推行“以宽治民”,《管子》记载其“轻赋敛,劝农桑”。

- 伊尹作为辅臣,提出“耕市不掠”政策,稳定农业生产与贸易秩序。

3. 武丁妇好

- 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农业鼎盛,甲骨文多次记载其主持“籍田”仪式,象征王权对农业的重视。

- 妇好墓出土青铜农具,反映贵族参与农业管理。

4. 傅说

武丁时期的贤臣,《尚书·说命》记载其提出“惟衣裳在笥,惟良农在亩”,强调选拔善农者治理土地。

三、农业与社会文化

1. 宗教信仰

- 商代甲骨文常见“求年”“祈雨”卜辞,祭祀“社神”(土地神)和“稷神”(谷神),形成后世“社稷”象征国家的传统。

2. 历法进步

- 夏代《夏小正》记载物候农时,商代创立四分历(一年约365.25天),设置闰月协调农事周期。

3. 定居与聚落扩张

- 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发现粮食窖藏,殷墟出土大量碳化谷物,表明农业支撑了大型都邑的兴起。

夏商农业的积累为西周“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奠定基础,其技术(如中耕除草)、制度(如井田)深刻影响后世,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要素。这一时期的人物虽多数见于传说或卜辞,但其治理理念与技术实践仍可通过考古与文献互证得以窥见。

文章标签:农业

上一篇:中日甲午战争与清朝的衰落 | 下一篇:秦襄公护驾封诸侯

商契敷教睦五伦

夏商妇好

商契敷教睦五伦:殷商时期的社会伦理与教化体系“商契敷教睦五伦”反映了殷商时期以“契”为代表的统治者通过教化构建社会伦理体系的史实。这一命题涉

祖甲改制稳朝纲

夏商祖甲

祖甲改制是中国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2世纪)由商王祖甲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旨在稳定因王位继承混乱而动摇的王朝统治。这一改革在甲骨文中有零星记

夏桀暴政众叛亲离

夏商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其残暴统治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被商汤推翻。关于夏桀的暴政及其统治崩溃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残

夏朝始设九州贡赋

夏商夏桀

夏朝作为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九州贡赋"制度的记载主要源自《尚书·禹贡》。尽管夏朝的历史存在考古与文献的争议,但这一制度反映了早期

商汤鸣条灭夏桀

夏商商汤

商汤鸣条灭夏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王朝更替事件,标志着夏朝的终结和商朝的建立。这一事件发生在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早期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商汤崛起亳都

夏商商汤

商汤崛起于亳都的历史是商王朝建立的关键阶段,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成的政治、军事与文化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一、亳都的战略选择与地理优势 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