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慈禧太后掌权录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19 | 阅读:3770次
历史人物 ► 慈禧

慈禧太后(1835—1908)是晚清实际掌权者,其统治贯穿同治光绪两朝,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近代史深受其影响。以下从权力攫取、统治手段、历史评价等维度展开分析:

慈禧太后掌权录

一、权力攫取过程

1. 辛酉政变(1861年)

咸丰帝驾崩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处决顾命八大臣,确立“垂帘听政”制度。通过控制年幼的同治帝,首次掌握核心政权。

2. 压制同治亲政(1873—1875)

同治帝亲政后试图推行改革(如修复圆明园),慈禧以“奢靡”为由干预朝政,直至同治早逝。她选择4岁的光绪帝继位,延续摄政格局。

3. 甲申易枢(1884年)

借中法战争失利之机,罢免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班子,启用醇亲王奕譞等亲信,彻底垄断决策权。

二、统治特点

1. 平衡术与制衡

- 重用汉臣(如曾国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同时扶植满洲贵族(如荣禄)维持满人特权。

- 纵容保守派(如倭仁)与洋务派博弈,确保自身仲裁者地位。

2. 经济控制

- 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约3000万两白银),导致甲午战前北洋舰队装备停滞。

- 默许地方督抚征税权膨胀,中央财政逐渐空心化。

3. 外交策略

- 初期支持“以夷制夷”,后期转向盲目排外(如支持义和团),引发八国联军侵华。

- 《辛丑条约》后推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妥协政策。

三、争议性政策

戊戌变法(1898年):初期默许光绪改革,后因触及权力(如裁撤冗官、设制度局)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处决“戊戌六君子”。

清末新政(1901—1908):为应对内外压力,被动推行立宪、废科举等措施,但拖延实质改革,激化社会矛盾。

四、历史评价分歧

视角

其统治期内丧失领土(如台湾、辽东)、主权沦丧(如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掌控),且个人奢靡(每日膳费达银60两),被视为近代化延误的主因。

中性视角

部分学者指出,她在男权社会中维持权力需极端手段,且晚清困局是结构性问题(如列强侵略、技术代差),非一人可逆转。

延伸知识

秘密立储制度终结:慈禧打破清代“皇帝亲笔密藏”传统,直接指定继承人(光绪、溥仪),反映皇权异化。

文化影响:京剧因慈禧追捧而兴盛,谭鑫培等艺人被召入宫演出,形成“京派”风格。

慈禧的统治集中体现了封建集权的腐朽性与适应性,其个人权力欲与时代剧变交织,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朱元璋开国立大明 | 下一篇:傅说举于版筑为相

彭玉麟水师名将

清朝玉麟

彭玉麟(1815—1890)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水师名将,湘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晚清三杰”。他以刚正清廉、治军严明著称,在太平天国战

嘉道时期社会变革

清朝天理教

嘉道时期(1796-1850年)是清嘉庆、道光两朝统治下的社会转型阶段,呈现出王朝衰败与近代前夕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人口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行动

清朝康有为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维新思想与实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清朝文人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

清朝清朝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他出生于清代康熙末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左右,祖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

清朝慈禧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由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推动的两场重要改革运动,两者在时间、内容和影响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下从背景、内容、失败

慈禧挪用军费庆寿

清朝慈禧

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庆寿是晚清历史中备受争议的事件,主要涉及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为筹办六十岁寿辰(1894年11月)而调用海军经费的行为。以下依据史实分点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