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人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4026次历史人物 ► 清朝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他出生于清代康熙末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左右,祖籍辽阳,属满洲正白旗包衣世家。其家族在康熙朝显赫一时,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更受康熙帝宠信,兼任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曹家三代四人执掌这一要职近六十年。
家世背景与早年经历
1. 显赫家世:曹家隶属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属皇帝家奴中的上层,负责江南织造事务。曹寅时期家族鼎盛,康熙六次南巡中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家因此积累巨额亏空。
2. 少年富贵:曹雪芹幼年生活在南京织造府,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接触大量诗词戏曲和藏书。其祖父曹寅是著名藏书家、文学家,与朱彝尊等文往密切,这种环境培养了曹雪芹深厚的文艺修养。
3. 家族衰落:雍正五年(1727年),曹頫(曹雪芹叔父)因亏空获罪抄家,曹雪芹随家迁回北京,生活陷入困顿。这一转折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重要人生底色。
文学创作与《红楼梦》
1. 创作动机:家族由盛转衰的经历使曹雪芹产生"补天"之志,以文学记录时代。他在《红楼梦》开篇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
2. 成书过程:约1744年开始创作,历时十载,增删五次。早期以《石头记》之名在京中贵族圈传阅,现存版本可分脂砚斋评本(八十回)与程高本(一百二十回)两大系统。
3. 艺术成就:
- 打破传统小说模式,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为背景,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数百个生动人物
- 融合诗词歌赋、戏曲建筑等多重文化元素,构成"百科全书式"叙事
-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艺术开创中国小说新境界
晚年境遇与历史评价
1. 西郊著书:晚年居北京西郊黄叶村,"举家食粥酒常赊",在贫困中坚持创作。友人敦诚《赠曹雪芹》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记录其清苦生活。
2. 未竟之作:现存证据显示曹雪芹仅完成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折对他打击极大,可能加速其离世。
3. 历史定位:晚清以降,《红楼梦》研究形成专门学问"红学"。王国维、胡适、周汝昌等学者从文学、史学、哲学多角度阐释其价值,2006年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入"镇馆之宝"。
延伸知识
曹雪芹精通绘画、扎风筝等技艺,著有《废艺斋集稿》(残本),体现其对民间工艺的关注。
大观园原型争议持续至今,南京随园、北京恭王府等十余处地点均被学者考证为可能蓝本。
现存脂评本中,甲戌本(1754年)、己卯本(1759年)、庚辰本(1760年)最为重要,保留了作者创作过程和早期评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