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辛弃疾:豪放词宗,壮志未酬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6060次
历史人物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豪放派词宗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生于金人统治的山东济南,自幼胸怀恢复中原之志,青年时曾组织义军抗金,后南归南宋,却因主战立场屡遭排挤,壮志难酬,最终将满腔热血倾注于词作,留下《稼轩长短句》等六百余首传世佳作。

辛弃疾:豪放词宗,壮志未酬

一、豪放词宗的文学成就

1. 题材突破:辛词以军旅、爱国、壮志为核心,拓展了词的题材边界。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战场豪情与词体结合,前所未有。

2. 风格创新:融合豪放与婉约,既有"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雄浑,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的细腻。

3. 语言艺术:善用典故与口语,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化用《三国志》,兼具文采与通俗。

二、壮志未酬的政治生涯

1. 少年抗金:21岁率50骑突袭金营,擒叛将张安国,南归后受宋高宗赏识,任江阴签判。

2. 政治困境:因《美芹十论》《九议》等主战策略触怒主和派,1181年被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二十年。史载其"归正人"身份(北人南投者)始终受朝廷猜忌。

3. 晚年起复:1203年韩侂胄北伐复用辛弃疾,但未能真正重用,其预言"金国必亡"虽中,南宋却因准备不足失败,含恨而终。

三、历史评价与思想内涵

1. 词史地位:清代陈廷焯评其"词中之龙",梁启超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

2. 军事思想:主张"无欲速""审先后"的务实战略,反对冒进,在《美芹十论》中提出屯田、练兵等具体方案。

3. 文化符号意义:其词中"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悲剧感,成为南宋士人忧患意识的典型表达。明人编《宋史》时,特记其临终仍大呼"杀贼"之事。

四、延伸知识

词派影响:辛派词人如刘过陈亮等延续其风格,清初阳羡词派亦以之为宗。

地理印记:江西铅山稼轩乡现存其墓址与故居遗址,其中"瓢泉"为多首词作诞生地。

跨文化比较:与陆游的"诗史"相映,辛词以文学重构历史记忆,类似欧洲的史诗传统,但更具个人抒情性。

辛弃疾的一生,是武将的悲剧与文人的辉煌交织的传奇。其词作中的剑气与箫心,不仅塑造了汉语文学的巅峰,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永恒象征。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建:前蜀国的开创者及其事迹 | 下一篇:谢枋得不食周粟

辛弃疾:豪放词宗,壮志未酬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豪放派词宗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生于金人统治的山东济南,自幼胸怀恢复中原之志,

李清照的词里人生

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作是她人生经历的镜像,通过其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从少女时代的明媚到晚年凄楚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分析她的词与人生的交织

宗泽三呼渡河悲

宋朝宗泽

宗泽“三呼渡河”的悲壮事迹是南宋抗金斗争中的重要历史片段,体现了这位爱国将领至死不渝的抗敌意志。以下结合史料及背景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与宗泽

北宋名将狄青生平

宋朝狄青

北宋名将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出身寒微,少年时因兄长斗殴被牵连刺配充军,因脸上留有"黥文"而被称为"面涅将军"。他的

辛弃疾:豪放词宗,壮志未酬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豪放派词宗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生于金人统治的山东济南,自幼胸怀恢复中原之志,

辛弃疾的生平与文学贡献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他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