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1 | 阅读:342次
历史人物 ► 葛伯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是记载于《尚书·仲虺之诰》中的著名历史事件,反映了商汤灭夏过程中的关键政治博弈。此事发生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推行"吊民伐罪"战略的重要环节,具有深远的政治宣传意义和军事战略价值。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

核心史实依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葛伯不仅掠夺商汤援助的物资,更杀害送饭的童子,最终引发商汤征伐。

事件背后的深层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葛国地理位置关键,处于商汤伐夏的必经之路,《史记·殷本纪》称其为"汤一征自葛始";其二,葛伯作为夏桀的诸侯,其暴行成为商汤实施"政治攻心战"的突破口,通过渲染葛伯"仇饷"(仇视馈赠)的恶行,塑造自身仁义之师形象;其三,事件充分体现早期国家关系中"祀与戎"的紧密关联,不祭祀被视为失政的重要表现。

考古学上,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与青铜礼器,印证了商早期已具备强大军事实力。清华简《尹至》篇记载"葛人不恭,乃观其无道",补充了传世文献未载的细节。现代史家杜正胜指出,此事件本质是商汤为突破夏朝东线防御体系制造的战争借口,通过道德谴责弱化军事扩张的侵略性。

该事件的历史影响深远:首先确立了中国古代"以德征伐"的政治传统,《吕氏春秋·论威》将其总结为"汤武非一辞而天下可移";其次开创了"先剪羽翼,后取中央"的军事战略模式,为后世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战略所效仿;最后形成"暴君—仁君"的二元叙事框架,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政治观念。

文章标签:

上一篇:高鹗续写红楼梦 | 下一篇:穆王西巡会西王母

鸣条之战灭夏

夏商昆吾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商汤率军与夏桀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展开的决定性战役,此战直接导致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有道伐无道”为旗

盘庚迁都殷墟

夏商殷墟

盘庚迁都殷墟是中国商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商朝进入鼎盛阶段。根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此次迁都不仅解决了政治与经

商王察祀天象

夏商甲骨文

商王察祀天象是商代宗教祭祀与天文学密切结合的重要反映。根据甲骨文、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商王室对天象观测和祭祀具有严谨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孔甲乱政夏始衰

夏商孔甲

“孔甲乱政,夏始衰”是对夏朝中后期政治衰败的经典概括,反映了夏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关键转折点。以下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从多角度分析这一命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

夏商葛伯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是记载于《尚书·仲虺之诰》中的著名历史事件,反映了商汤灭夏过程中的关键政治博弈。此事发生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推行"吊

葛伯仇饷激民愤

夏商葛伯

"葛伯仇饷激民愤"是中国古代文献《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的一则历史事件,反映了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与商汤起兵伐夏的背景。该事件的核心是夏桀统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