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葛伯仇饷激民愤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3 | 阅读:1625次
历史人物 ► 葛伯

"葛伯仇饷激民愤"是中国古代文献《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的一则历史事件,反映了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与商汤起兵伐夏的背景。该事件的核心是夏桀统治下官吏对民众的残酷压榨,成为商汤揭露夏桀暴政、动员民众支持革命的关键案例之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葛伯仇饷激民愤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

1. 葛伯其人

葛伯是夏朝末年的诸侯国葛国(今河南商丘宁陵一带)的君主,依附于夏桀。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汤派人询问原因,葛伯以“无牺牲、无酒醴”为借口。汤助其祭祀物资后,葛伯仍不祭祀,暴露其怠惰无道。

2. “仇饷”的暴行

- 抢夺粮饷:葛伯借口缺乏粮食,纵容部下抢夺民众献给商汤的物资(“饷”指馈赠的粮食)。

- 杀害童子:一名童子为耕田者送饭,葛伯以“未献祭品”为由将其杀害(《史记·殷本纪》载“杀而夺之饷”)。此举彻底激化民愤,成为商汤伐葛的。

二、事件的政治意义

1. 商汤的舆论策略

商汤以葛伯暴行为例,在《汤誓》中公开谴责夏桀及其诸侯“舍穑事而割正夏”(荒废农事、残害百姓),将伐葛塑造为“吊民伐罪”的正义行动,争取诸侯与民众支持。

2. 夏桀统治的象征

葛伯被视为夏桀暴政的地方缩影,其行为反映了夏朝末期统治集团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竹书纪年》亦载夏桀“践踏民力,赋敛无度”,与葛伯事件互为印证。

3. “仁义”战争观的体现

儒家将此事作为“仁政”反例。孟子评价:“汤始征,自葛载”(《孟子·梁惠王下》),强调商汤的军事行动始于对暴政的反抗,符合“天命”与民心。

三、历史争议与补充

1. 文献差异

《清华简·尹至》等新出土文献未直接提及葛伯,部分学者认为事件可能经周人润色,以强化“夏桀失德”叙事。但主流史学仍认可其核心史实性。

2. 考古佐证

二里头文化(推测为夏都)晚期遗址中,发现大量简陋平民墓葬与奢华的贵族器物共存,印证夏末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为葛伯暴政提供社会背景参考。

3. 后世影响

此事件成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典型案例。《吕氏春秋》称“汤克夏而正天下”,强调其以道德合法性奠定商朝根基。

葛伯仇饷事件不仅是商汤革命的序幕,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的早期实践。其历史意义在于揭示了政权合法性与民众疾苦的深刻关联,为后世“暴君可伐”的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章标签:葛伯仇

上一篇:陈玉成英王战皖北 | 下一篇:秦嬴非子牧马功

夏朝杼的军事改革成就

夏商少康中兴

夏朝杼(又称少康)是夏朝中期的重要君主,其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通过军事改革巩固了夏政权,为“少康中兴”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

帝乙联姻和周部

夏商帝乙

帝乙联姻与周部的关系是商周之际政治互动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商王朝对周人势力的笼络与周人崛起的背景。以下是基于史料和考古发现的分析: 1. 联姻的历史

夏朝伯益的禅让之争

夏商伯益

夏朝伯益的禅让之争是中国上古史中关于权力传承的重要事件,涉及大禹、伯益和启之间的政治博弈。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这一争议反映了

商朝祖乙振兴的经济

夏商祖乙

商王祖乙(约公元前14世纪在位)是商朝中期的重要君主,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实现了“祖乙中兴”,其经济振兴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迁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

夏商葛伯

《葛伯仇饷引汤征伐》是记载于《尚书·仲虺之诰》中的著名历史事件,反映了商汤灭夏过程中的关键政治博弈。此事发生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推行"吊

葛伯仇饷激民愤

夏商葛伯

"葛伯仇饷激民愤"是中国古代文献《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的一则历史事件,反映了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与商汤起兵伐夏的背景。该事件的核心是夏桀统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