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实笏击叛逆臣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1141次历史人物 ► 段秀实
段秀实笏击叛逆臣事件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是唐朝泾原兵变中的标志性事件。时任司农卿的段秀实在面对叛将朱泚的威逼利诱时,以笏板猛击其头部,最终壮烈殉国。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人物评价及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泾原兵变爆发
建中四年,泾原镇士卒因朝廷犒赏不周,途经长安时发动叛乱,拥立原幽州节度使朱泚为大秦皇帝(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泾原兵变"。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长安陷落。
2. 段秀实的处境
段秀实此前因反对宰相杨炎的错误政策被贬为司农卿,但仍居长安。叛军占领京城后,朱泚胁迫段秀实出仕伪政权。
二、事件经过
1. 朱泚的拉拢
朱泚与段秀实曾有旧交,企图利用其声望巩固政权。他派人以"共商大计"为名召见段秀实,后者表面虚与委蛇,暗中筹划反抗。
2. 朝堂上的暴起
据《资治通鉴》记载,段秀实趁议事时假意附和朱泚称帝,突然夺过旁人笏板,奋力击打朱泚额头,大呼:"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旧唐书·段秀实传》)。因在场叛将阻拦,朱泚仅受轻伤。
3. 殉国与结局
段秀实当场被叛军杀害。其刚烈之举震慑叛军,朱泚惊呼:"义士也!勿杀。"但为时已晚。德宗闻讯追赠太尉,谥"忠烈"。
三、人物评价
1. 忠烈典范
段秀实早年任泾州刺史时即以治军严明著称("邠宁节度使"任内整顿军纪),其"笏击朱泚"被视为唐代士人气节的巅峰表现,与颜真卿并称"颜段"。
2. 政治立场
他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曾力谏德宗勿轻信军阀李怀光,显示远见。其殉国客观上延缓了朱泚篡位进程,为唐军反攻争取时间。
四、后世影响
1. 文学与史学的讴歌
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中详细记载其生平,赞其"虽古烈士无以加";《新唐书》将其列为"忠义传"之首。
2. 道德符号化
宋代以后,段秀实成为"忠臣死节"的象征。文天祥《正气歌》中"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即引用此事,明代更将其列入历代忠臣祀典。
延伸知识
笏板的象征意义: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牙笏,不仅是礼仪用具,更代表官职与皇权。段秀实用笏板击贼,具有"以朝廷法器正国贼"的深层寓意。
泾原兵变结局:此变乱持续至784年,最终由率神策军收复长安,朱泚败逃途中被部下所杀。但唐朝经此一役,中央权威进一步衰落。
段秀实的行为展现了传统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其事迹在唐史中具有特殊的示范意义。笏击朱泚的瞬间,不仅是个人勇气的爆发,更是对唐代士大夫政治的终极实践。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