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左思洛阳纸贵赋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5-27 | 阅读:3655次
历史人物 ► 左思

左思的《三都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辞赋作品,其创作背景与流传过程极具传奇色彩,而“洛阳纸贵”的典故正是源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左思洛阳纸贵赋

1. 创作背景与动机

左思(约250年-305年)出身寒门,因妹妹左棻入宫为妃才获得仕途机会。他历时十年(约272年-282年)完成《三都赋》,分别描写魏、蜀、吴三国的都城(邺城、成都、建业)。其创作动机既有展现才华的政治诉求,也包含对汉末分裂历史的反思。赋中大量采用征实手法,如《蜀都赋》对成都物产的描述,参考了《华阳国志》等地理文献。

2. 洛阳纸贵的成因

- 名士背书皇甫谧张载等名流为其作序注,形成文化圈层效应。

- 抄写需求激增:西晋时期纸张尚未普及,洛阳贵族争相传抄导致纸价上涨。据《晋书》记载,抄写一部《三都赋》需耗费“帛三匹”,相当于普通官员半月俸禄。

- 文学革新意义:该赋突破汉代大赋堆砌辞藻的弊病,开创“征实”文风,符合太康文学崇尚典雅的审美。

3. 文本特点与影响

- 结构创新:采用“主客问答”框架,虚构西蜀公子、东吴王孙与魏国先生的辩论,暗含对三国正统性的讨论。

- 语言成就:全赋约1.7万字,使用生僻字达400余个(如“䲔”形容巨鱼),但又能通过精妙(如“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展现音韵之美。

- 后世评价刘勰《文心雕龙》称“左思奇才,业深覃思”,陆机原拟作同题赋,见左思之作竟焚稿。唐代李善注《文选》时收录全文,成为科举士子必读范文。

4. 相关历史细节

- 左思创作期间曾访求著作郎张载求证岷邛之事,可见其严谨态度。

- 《三都赋》的流行加速了纸张替代简牍的进程,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洛阳书肆仍专设“三都赋抄写区”。

- 宋代米芾《书史》提到,唐代摹本《三都赋》用纸为著名的“硬黄纸”,侧面反映其持续影响力。

5. 现代研究价值

当代学者通过《三都赋》可考见3世纪中国城市布局、物产分布等信息。如《吴都赋》对建业“水浮陆行”运输网的记载,与南京出土的六朝码头遗址相印证。2020年国家图书馆修复的宋刻本《三都赋》更被列为一级文物。

这一文化现象不仅体现文学作品的传播力量,更折射出西晋时期知识生产与物质文化的互动关系。左思以“炼字”著称的创作态度,对后世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文学主张亦有启发。

文章标签:纸贵赋

上一篇:五丈原诸葛禳星 | 下一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郗鉴在晋朝的地位与作用

晋朝王导

郗鉴是东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门阀士族的代表性人物 郗鉴出身高平郗氏,属北方南渡的士族,在东晋门阀

王羲之兰亭集序

晋朝王羲之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于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中所作。这场聚会由王羲之发起,

八王之乱晋朝内乱

晋朝杨骏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291-306年)爆发的一场持续十六年的皇族内乱,以司马氏诸王为核心参与者的权力争夺战。其根源可追溯至晋武帝司马炎统治后期的政治失

王献之书法创新

晋朝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大

洛阳纸贵因左思赋

晋朝左思

“洛阳纸贵”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左思传》,源于西晋文学家左思创作《三都赋》引发的轰动效应。以下从历史背景、作品分析、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展开说明:

左思作《三都赋》

晋朝左思

左思创作《三都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其背景、创作过程及影响均彰显了魏晋时期辞赋发展的特点。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创作背景与动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