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废立昌邑王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5 | 阅读:8946次历史人物 ► 霍光
霍光废立昌邑王是西汉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于公元前74年,涉及权臣霍光以辅政大臣身份废黜在位仅27天的昌邑王刘贺,改立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以下从背景、过程、原因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背景与事件经过
1. 政治局势:汉武帝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一脉几乎被诛杀殆尽。武帝临终前指定幼子刘弗陵(汉昭帝)继位,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为辅政大臣。昭帝早逝无嗣,霍光掌握朝政大权。
2. 刘贺被立:昭帝去世后,霍光选择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以无度著称,《汉书》记载其即位后“狂悖无道”,27天内下达1127条荒唐诏令,且试图培植亲信对抗霍光。
3. 废帝程序:霍光联合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安世等重臣,以“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为由,奏请上官太后(霍光外孙女)下诏废黜刘贺,并将其亲信200余人处死。刘贺被贬为海昏侯,史称“汉废帝”。
二、废立深层原因
权臣与皇权矛盾:霍光历经武帝、昭帝两朝,已形成庞大势力集团,刘贺企图夺权触及其根本利益。考古发现的南昌海昏侯墓金器数量惊人,暗示其可能曾动用国库资源,加速了霍光行动。
政治合法性考量:霍光需维护自身“伊尹式权臣”形象,强调废立符合儒家“为国除害”的道义。当时儒生群体如夏侯胜等亦支持废帝,认为刘贺“不可以承天序”。
替代者选择:刘询(宣帝)来自民间,政治根基薄弱且为太子刘据之孙,具有血统合法性,更易受霍光控制。
三、历史影响
1. 霍光专权达到顶峰:此事开创汉代权臣废立皇帝先例,霍光家族短期权倾朝野,但也为日后灭族埋下隐患(霍氏在宣帝亲政后被清算)。
2. 政治制度调整:宣帝继位后强化尚书台权力,削弱外戚干政,为“昭宣中兴”奠定基础。
3. 历史评价分歧:班固在《汉书》中称霍光“匡国家,安社稷”,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批评其“擅废立,威震主”。现古发现(如海昏侯墓文书)显示刘贺可能被刻意污名化,实际或涉权力斗争。
延伸知识:
汉代废帝程序援引《春秋公羊传》“国君死社稷”理念,但实际操作依赖军事威慑(霍光控制南北军)。
刘贺晚年墓中出土《论语》《礼记》等典籍,暗示其可能具备文化修养,与史书记载形象存在差异。
霍光废立事件折射出西汉中期的皇权与权臣博弈,其政治运作模式和道德话语建构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