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小双桥商祭祀坑出土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10 | 阅读:1970次
历史人物 ► 九世之乱

小双桥商代祭祀坑是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晚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小双桥遗址,为商代都城"隞都"(一说仲丁所迁)的重要遗存。其年代约属商代中期偏晚阶段(白家庄期),对研究商代祭祀制度、手工业发展及早期国家宗教形态具有极高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

小双桥商祭祀坑出土

1. 祭祀坑特征与出土遗物

祭祀坑以长方形竖穴土坑为主,部分坑内发现人牲(多为斩首或捆绑葬式)、动物牺牲(牛、猪、狗等)及大量祭祀遗物。典型出土物包括青铜器残片(如爵、斝)、玉器、原始瓷器、朱砂涂饰的祭祀陶器,以及刻辞卜骨。其中一件青铜建筑构件(推测为礼仪性饰件)尤为珍贵,反映了商王室建筑的高规格。

2. 人牲与商代祭祀制度

人牲现象印证了商代"人祭"的文献记载(如《殷本纪》),多选用战俘或奴隶。考古统计显示,小双桥人牲以青年男性为主,部分遗骸显示肢解痕迹,与安阳殷墟祭祀坑相似,表明商中期已形成系统化的人祭仪式,可能是用来祭祀祖先神或自然神(如社稷)。

3. 文字与占卜证据

出土的卜骨残片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一脉相承,虽未形成完整卜辞,但"祀""祖"等字符的出现,为探索早商文字演化提供了关键材料。部分陶器上的朱书文字,可能代表族徽或祭祀标记,暗示当时存在专业祭司群体。

4. 手工业与经济基础

遗址内发现青铜熔炉残块、陶范及大量冶铸废弃物,结合高等级青铜器出土,表明此处可能是商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区。原始瓷器的发现(高岭土胎、青釉)将中国瓷器起源研究前推至商中期,反映制陶技术的突破。

5. 历史背景与学术争议

小双桥遗址被认为是商王仲丁自亳迁隞的隞都所在,其废弃或与"九世之乱"(商中期王权动荡)有关。有学者提出,祭祀坑的集中出现可能对应某次重大政治事件(如迁都仪式或平叛庆典)。此外,出土的南方风格硬陶,揭示了商文化与长江流域的物资交流。

6. 比较考古学意义

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相比,小双桥祭祀坑的人牲规模更大,但青铜器等级稍低,反映了商代都邑功能分化(政治中心与祭祀中心可能分离)。其陶器组合中的"红陶缸"可能与二里头文化祭祀传统存在承袭关系。

文章标签:

上一篇:张之洞与清末教育改革的故事 | 下一篇:西周时期女中英杰褒姒传

妲己惑乱朝纲纪

夏商妲己

关于妲己惑乱朝纲的记载主要源自《史记》《尚书》等先秦文献及后世演绎,需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渲染辩证看待。以下从史实考据、文献记载及文化影响三方

小双桥商祭祀坑出土

夏商九世之乱

小双桥商代祭祀坑是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晚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小双桥遗址,为商代都城"隞都"(一说仲丁所迁)的

西伯昌羑里演易

夏商甲骨文

西伯昌羑里演易是商周之际重要的历史事件,涉及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期间推演《周易》的传说。这一事件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政治博弈与思想发展,以

夏朝忠臣良将皋陶传

夏商皋陶

夏朝忠臣良将皋陶传皋陶(约公元前21世纪),偃姓,又称咎繇,是中国上古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法律家和军事将领,辅佐夏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被后世尊为

小双桥商祭祀坑出土

夏商九世之乱

小双桥商代祭祀坑是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晚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小双桥遗址,为商代都城"隞都"(一说仲丁所迁)的

九世之乱王室衰

夏商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因王位继承问题引发的一场长期内乱,持续近百年(一说九代王),导致商王室权威衰落、诸侯离心,是商代由盛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