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万里长城始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10 | 阅读:2620次历史人物 ► 秦始皇
修筑万里长城始于战国时期,但大规模修建和连缀成体系的工作主要由秦朝完成。以下是关于长城修筑的详细史实和扩展知识:
1. 战国时期的雏形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诸侯国为防御游牧民族和彼此攻伐,各自修建边墙。燕、赵、秦等国均在北部边境筑城,如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修建的“赵北长城”,燕国为抵御东胡修筑的“燕北长城”。这些城墙多为夯土结构,分散且不连贯。
2. 秦朝的统一与连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北击匈奴,并征发民夫将原有六国城墙连接、扩建,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军事防线,史称“万里长城”。秦长城主要为夯土墙、石砌墙,并利用山险地形,辅以烽燧、关隘。工程耗费巨大人力,《史记》记载“死者不可胜数”,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哭长城”即反映其残酷。
3. 汉唐时期的延续与扩展
汉代为抵御匈奴,在河西走廊新筑长城至西域(今新疆罗布泊),并设立玉门关、阳关。唐代国力强盛,长城防御作用减弱,但局部仍修缮。明朝(1368—1644年)是长城修建的第二个高峰,将土石结构改为砖石包砌,增设敌楼、空心敌台等,形成现今所见的大部分遗存,如八达岭、山海关。
4. 技术细节与功能
- 材料:早期为夯土,明代用砖石、石灰黏合。
- 防御体系:包括墙体、壕堑、烽火台、屯兵城(如汉代“障城”)。
- 通讯:烽燧日间燃烟、夜间举火传递军情,速度可达每日千里。
5. 历史意义与争议
长城不仅是军事工程,也促进了边疆经济(如屯田)和民族交融。但其效果有限,游牧民族仍可通过劫掠或结盟突破。部分学者认为,长城象征华夏的“封闭性”,但更多研究指出其实际是动态防御的“边界管理”工具。
6. 现存遗产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长约2.1万千米(含各时代遗迹),其中明代墙体外加“边墙”总长约8850千米,横跨15省区。
文章标签: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