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琅琊刻石纪功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7491次
历史人物 ► 李斯

琅琊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时留下的重要遗迹,其内容主要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功绩。此石刻位于今山东临沂琅琊台,原碑已佚,现存残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琅琊刻石纪功

1.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内容宣扬秦朝“器械一量、书同文字”等统一政策,并借齐鲁旧地彰显皇权威仪。此举承袭了先秦时期“铭功于金石”的传统,兼具政治宣传与镇抚东方六国遗民的双重目的。

2. 文本内容与书法价值

刻石采用标准小篆,现存残文13行86字,记载了“皇帝立国……忧恤黔首”等功绩。其书法匀称刚劲,笔划粗细一致,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实物例证。李斯作为小篆标准化推动者,此石刻被视为秦代官方书体的典范。

3. 考古发现与保护

原碑在北魏时已残缺,北宋苏轼《琅琊篆后》记载其漫漶严重。1922年发现的残石高132厘米,宽65厘米,存字仅为全文约1/5。2013年琅琊台遗址发掘出可能与刻石相关的夯土基址,佐证了《史记》中“立石刻,颂秦德”的记载。

4. 政治象征意义

秦始皇在东海岸线共立7处刻石(现存仅泰山、琅琊两处残石)。琅琊刻石特别强调“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反映了对东方疆域的重视。学者推测其选址与琅琊曾是齐国重要港口有关,彰显对海洋疆域的控制。

5. 后世影响

西汉王褒《鲁灵光殿赋》提到“秦阶玉衡,琅琊石刻”,说明汉代仍可见较完整碑文。清代阮元、翁方纲等学者对残石考证,奠定了现代研究基础。今琅琊台景区建有仿刻碑亭,但字形比例与原件存在差异。

琅琊刻石作为秦代“刻石纪功”制度的典型代表,不仅见证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也为研究秦代政治宣传、文字演变及东方经略提供了关键物证。其历史价值远超一般纪念性石刻,是理解秦汉转折期的重要坐标。

文章标签:

上一篇:鬼谷子纵横家思想影响深远 | 下一篇:貂蝉美人离间计

秦统一文字策

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文化政策,其核心措施与历史背景如下:一、背景与动因 1. 战国文字混乱: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使用不同书写体

琅琊刻石纪功

秦朝李斯

琅琊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时留下的重要遗迹,其内容主要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功绩。此石刻位于今山东临沂琅琊台,原碑已佚,现存残片藏于中国

项梁蓄志反秦复楚

秦朝项梁

项梁是秦末反秦起义的重要领袖之一,其“蓄志反秦复楚”的抱负深刻影响了秦末政治格局。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自幼深受家国仇恨的熏陶,其反秦行

韩非法家思想传世

秦朝韩非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以“法、术、势”为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以下从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及后世影响等方

琅琊刻石纪功

秦朝李斯

琅琊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时留下的重要遗迹,其内容主要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功绩。此石刻位于今山东临沂琅琊台,原碑已佚,现存残片藏于中国

李斯谏逐客之书

春秋战国李斯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朝政治史上一篇极具战略眼光与雄辩色彩的重要文献,其背景、内容及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