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李斯谏逐客之书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3 | 阅读:4093次
历史人物 ► 李斯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朝政治史上一篇极具战略眼光与雄辩色彩的重要文献,其背景、内容及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李斯谏逐客之书

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因"郑国渠间谍案"(韩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消耗秦国国力)而听信宗室贵族之言,颁布"逐客令",要求驱逐所有来自六国的客卿。李斯作为楚国人亦在驱逐之列,遂上书劝谏。

二、核心论据

1. 历史经验论证

李斯列举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虞国人)、蹇叔(宋国人)、由余(戎族人)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卫国人)变法强秦;秦惠王采用张仪(魏国人)连横破纵;秦昭王得范雎(魏国人)强化王权,证明客卿对秦国的重大贡献。

2. 物质文化对比

犀利指出"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而取人则不然",批评秦王珍视异国珍宝却排斥外来人才,揭示政策的内在矛盾。其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为千古名句。

3. 地缘政治警告

强调逐客等于"资敌国",会让"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最终导致"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一论点直指秦国统一进程中的核心需求——人才争夺。

三、政治博弈细节

李斯冒险上书时已踏上归途,传说其派人将谏书星夜送至咸阳。

谏书中隐去近期敏感的吕不韦(卫国人)案例,聚焦更早的历史人物,显示政治智慧。

文中"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的表述,实为对秦国文化自卑心态的精准调解。

四、深远影响

1. 立即效果:秦王即刻撤销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后来更重用其为丞相,主导统一后的制度设计。

2. 政策转向:确立"唯才是举"的用人传统,为后续招募韩非、尉缭等人才奠定基础。

3. 文章典范:开创"上书"文体新标准,逻辑严密、文势磅礴,被《文选》列为"书"体之首。

4. 历史隐喻:其"海纳百川"的比喻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经典表述,相关典故在唐代《史记索隐》、宋代《资治通鉴》注中屡被阐发。

五、延伸思考

该文献揭示战国末期的人才流动本质:士人"择主而事"与君主"争士以为资"形成互动。近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显示,秦律对"游士"确有特殊管控条款,而李斯的成功劝谏恰好发生在律令与实践的张力之间。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此文"其理足,其辞劲",其说服艺术至今仍值得研究。

文章标签:

上一篇:楚熊绎荆山立国 | 下一篇:王绾力主分封制

苏秦合纵六国谋

春秋战国苏秦

苏秦合纵六国谋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主导的一次重大外交战略,旨在联合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共同对抗强秦。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

孙武兵法传世录

春秋战国孙武

《孙武兵法传世录》是对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的传承、诠释及历史影响的系统梳理。以下结合史实与学术研究,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孙子兵

邹衍阴阳五行说

春秋战国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结合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宇宙观和社

李斯谏逐客之书

春秋战国李斯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朝政治史上一篇极具战略眼光与雄辩色彩的重要文献,其背景、内容及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

李斯谏逐客之书

春秋战国李斯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朝政治史上一篇极具战略眼光与雄辩色彩的重要文献,其背景、内容及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

李斯与焚书坑儒案

秦朝李斯

李斯与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事件,发生于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公元前213—前212年),其核心涉及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以下从背景、过程、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