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3 | 阅读:1534次
历史人物 ► 张诚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沙皇国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的第一份划定两国边界的国际条约,也是中国历史上与欧洲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平等条约。以下是关于该条约的详细内容及相关扩展: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 历史背景

- 17世纪中叶,俄国殖民势力扩张至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据点,与清朝发生冲突。清军在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俄国最终同意谈判。

- 谈判前,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稳固了政权;俄国因克里米亚战争牵制,希望缓和东方局势。

2. 谈判过程

- 双方代表:清朝以索额图为首,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Thomas Pereira)和法国人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担任拉丁语翻译;俄国以戈洛文(Fyodor Golovin)为全权代表。

- 谈判语言:拉丁文作为中介语言,条约文本以满文、俄文和拉丁文三种文字写成。

- 争议焦点:俄国要求以黑龙江为界,清朝主张以外兴安岭为界。最终双方妥协,以外兴安岭至格尔必齐河为界,雅克萨归还清朝。

3. 条约主要内容

- 边界划定:额尔古纳河至格尔必齐河一线沿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

- 领土归属: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明确归属清朝,俄国撤出雅克萨。

- 贸易规定:允许两国商人持护照跨境贸易,但未明确细则。

- 逃犯处理:越境逃亡者需引渡。

4. 条约性质与影响

- 平等性:双方在相对对等的军事和外交条件下签约,不同于后期不平等条约。

- 国际法意义:首次采用近代条约形式,明确主权和边界,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示范作用。

- 后续争议:19世纪俄国通过《瑷珲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尼布楚条约边界被废除。

5. 扩展知识

- 地图依据:谈判参考了荷兰制图学派的地图,但外兴安岭以东地理认知模糊,导致库页岛归属未被明确提及。

- 少数民族角色:达斡尔、鄂温克等部族的活动区域受条约影响,部分部落跨越边界成为跨境民族。

- 宗教因素: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后来通过条约允许的有限途径进入北京,形成“俄罗斯北馆”传教点。

6. 史学争议

- 部分俄国学者认为清朝凭借军事优势迫使俄国让步,而中国学者强调条约的平等协商特征。

- 边界标界细节(如乌第河未定界)成为后世领土争议的伏笔。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暂时稳定了中俄边境,但其长期意义在于为近代主权国家间的边界谈判提供了早期范例。条约背后反映出17世纪欧亚大陆东端的权力博弈,以及清帝国在康乾盛世前期维护边疆安全的策略。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朝画家唐寅笔下的山水情怀 | 下一篇:寒浞夺权少康复国

道光朝政变革期

清朝道光

道光朝(1820—1850年)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内部积弊与外部挑战交织,政变革新虽试图挽救颓势,但受限于时代局限和统治集团保守性,成效有

甲午战争败马关

清朝光绪帝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是清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黄海等地爆发的关键战役,最终以清朝惨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以下是关于战争失败原因、

溥仪即位为帝

清朝溥仪

溥仪即位为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涉及清朝末年政治动荡和帝国主义侵略背景下的复杂局面。 1. 即位背景: 溥仪于1908年12月2日即位,成为清朝第

大清律例修订

清朝沈家本

《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典,其修订过程贯穿整个清代,反映了满汉法律文化的融合与时代变迁。以下是关于其修订的史实与分析:1. 沿袭与初创(1644-1646

尼布楚条约划界

清朝张诚

《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签订的划定两国东段边界的条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以下从背景、内容、影响及争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清朝张诚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沙皇国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的第一份划定两国边界的国际条约,也是中国历史上与欧洲国家签订的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