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汨罗江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4835次历史人物 ► 屈原
屈原投汨罗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屈原是楚国贵族、政治家、爱国诗人,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推行政治改革,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至江南地区。
1. 政治背景:
- 屈原身处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楚国在楚怀王统治后期日益衰落。
- 他提出“美政”理想,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但触动了旧贵族利益,遭谗言陷害,逐渐失去楚王信任。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屈原深感绝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沉。
2. 文学成就:
-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离》《九章》《天问》等,开创“楚辞”文体。
- 《离》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抒发政治理想破灭的悲愤,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 后世影响:
-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源于屈原投江后,百姓划船投粽以防鱼虾噬其尸身。
- 屈原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历代文人如李白、杜甫均受其影响。
-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4. 历史争议:
- 部分学者对投江具体时间存疑,但主流史料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记载其自沉汨罗。
- 屈原之死也被视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坚守节操的典型,与伯夷、叔齐并称。
屈原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失意,也是楚国内外矛盾的缩影,其精神与文学遗产至今仍被纪念。
文章标签:屈原